一、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侯月[1](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庄亚林[2](2021)在《BALF中白介素-8水平和咳嗽病部分证候相关性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在中医咳嗽痰热郁肺证和风寒袭肺证中的变化规律,辅以血常规中部分项目、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中医症状评分等相关资料,来探讨咳嗽部分证型与BALF中白介素-8的相关联性,以期为咳嗽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客观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本课题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痰热郁肺证组30例及风寒袭肺证组33例,有效研究对象共63例。通过收集、分析住院患者入院时的四诊资料,及入院后首次血常规中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NEUT%),及PCT、SAA、hs-CRP等检验资料。并收集行纤支镜采集的肺泡灌洗液10ml,通过静置、离心后于-80℃环境中保存,待收集完样本数后,解冻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BALF中白介素-8水平。应用SPSS.26软件分析上述数据,探讨BALF中白介素-8水平、检验资料、症状评分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性。来探讨BALF中白介素-8在咳嗽病部分证候里的临床意义。结果:1.咳嗽两证组间BALF中白介素-8水平相比:痰热郁肺证组>风寒袭肺证组,两证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P=0.001<0.01)。2.咳嗽两证组间血液检验相比:PCT、WBC水平上,痰热郁肺证组>风寒袭肺证组,两证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分别依次为0.036<0.05,0.000<0.01)。3.咳嗽两证组间症状评分相比:咯痰量痰热郁肺证组>风寒袭肺证组,两证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P=0.001<0.01)。4.咳嗽两证组BALF中白介素-8与血液检验相关性:痰热郁肺证组中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PCT(P=0.002<0.01,rs=0.538)、WBC(P=0.009<0.01,rs=0.466)、NEUT%(P=0.005<0.01,rs=0.500)、hs-CRP(P=0.002<0.01,rs=0.536)呈正的中等相关;在风寒袭肺证组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PCT(P=0.038<0.05,rs=0.362)、WBC(P=0.030<0.05,rs=0.378)、NEUT%(P=0.011<0.05,rs=0.435)水平呈正相关性。5.咳嗽两证组间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症状评分相关性:痰热郁肺证组中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喘息评分(P=0.003<0.01,rs=0.525)呈正的中等相关性,风寒袭肺证组BALF中白介素-8水平和咳嗽(P=0.231>0.05)、咯痰(P=0.138>0.05)、喘息(P=0.119>0.05)、哮鸣(P=0.061>0.05)评分无相关性。结论:1.咳嗽痰热郁肺证BALF中白介素-8水平较风寒袭肺证高,提示BALF中白介素-8可能为咳嗽两证型的辨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BALF中白介素-8水平随PCT、WBC、NEUT%水平升高而升高,说明BALF中白介素-8和咳嗽病痰热郁肺证及风寒袭肺证炎症的产生、发展、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沈春锋[3](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就如何规范性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及处方分析等进行探索,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树立示范。2探讨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可操作性,深化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认识。3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诠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真实世界下开展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2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对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学术思想的内涵进行整理,并对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具体操作等进行阐述。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在临界辨证诊治理论指导下,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和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通过对不同医师运用“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评价,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可操作性进行验证;通过对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诠释申春悌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思路。结果: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比较符合中医临床的特点,能较好的展现真实状态下名老中医的诊疗特色,体现名老中医诊治过程中个体化和群体化诊疗特点。2“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首辨疾病的基础证(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特异性指标(症状),予以证型分“类”(型);具体到疾病时又要根据疾病的邪正关系及发展态势,遵循治基础证(病)、治型(证候分类)以及基础证和型共治(病证型同治)三原则,基础证有其对应的基础方,不同的“型”亦有相应的基础方,当基础证与型共同存在时,需二者兼顾。基于上述认识,目前已初步整理申春悌教授24个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规范。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该辨证方法在四诊信息辨别、诊断结果以及不同医院间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显示,导师治疗慢支急性加重期的核心处方为:炙麻黄、杏仁、黄芩、紫苏子、莱菔子、浙贝母、前胡、炙紫菀。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有效活性成分95个,参与调控慢性支气管炎靶点基因71个;通过靶点基因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模块识别,筛选出该方干预慢支靶点网络的关键基因包括EGFR、VEGFA、IL-6、CASP3、MYC等,识别得到的3个靶点模块涵盖了度数排名前10位的关键靶点;对关键基因及靶点模块的G0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其功能主要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炎症调控、免疫调节以及改善气道重塑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等,其作用通路主要涉及MAPK、PI3K-Akt、HIF-1、TNF信号通路等。结论:1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是可行且值得推广的。2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临界辨证诊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操作性;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能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及气喘主要症状,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该诊治方法体现了申春悌教授“辨证准确、标本分治、方证相应”的思辨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及推广应用。
黄民忠[4](2020)在《肺金汤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咳嗽病位在肺,卫气衰弱,而脾胃虚弱为先,脾失健运,凝湿生痰,肾肺气虚,则肾失纳气。笔者以中医专家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加上本人多年临床经验拟成肺金汤方(前胡12g,白前12g,炙麻黄6g,贝母12g,紫苑12g,冬花12g,郁金12g,枳壳12g,木香12g,内金12g,山药12g,白术12g,甘草12g,代赭石12g,旋复花12g,蛤蚧1只),并观察肺金汤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观察150例年龄8岁?70岁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肺金汤组”100例患者以肺金汤方治疗,“肺金汤+针刺组”50例患者以肺金汤方+针刺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金汤组”100例患者口服肺金汤方水煎剂治疗,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1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通过肺金汤方治疗前后的比较以观察患者疗效。“肺金汤+针刺组”50例患者则在肺金汤方治疗基础上增加穴位(檀中、孔最、手三里)针刺治疗,持续运针10?15min;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疗效评价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单项量化积分、主要症状量化积分和临床中医疗效得分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随证加减:寒饮伏肺证:出现鼻塞流清涕症状,加白芷20g,辛夷12g。风热犯肺证:出现痰黄或黄黏,减去紫苑12g,冬花12g,加桑白皮12g,天竺黄12g,海浮石12g,连翘12g。肺阴亏虚证:出现干咳无痰,口干,盗汗,加沙参12g,麦冬12g,黄精12g。肺肾阳虚证:出现四肢寒冷,加衣不温,咳嗽声微,神疲倦累,加肉桂12g,黄精12g,党参12g。结果“肺金汤组”和“肺金汤+针刺组”的临床疗效:(1)治疗1周后疗效:50例“肺金汤+针刺组”中医疗效得分为(1.3±0.735),100例“肺金汤组”中医疗效得分(0.89±0.634),提示治疗1周后两组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4周后疗效:“肺金汤+针刺组”中医疗效得分为(2.84±0.422),“肺金汤组”中医疗效得分为(2.66±0.517),两组评分比较P<0.05,提示在提高中医疗效评分方面,“肺金汤+针刺组”疗效略优。两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咽痒、气急、咳痰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P<0.05),但气急积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提示在缓解气急症状方面疗效不显着。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量化积分总分比较中,治疗前总积分为(9.77±3.353),治疗后总积分(0.98±1.968),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P<0.05。两组共150例患者中医疗效得分(2.72±0.493),提示肺金汤方或肺金汤方+针刺对慢性咳嗽有治疗效果;其中肺金汤组中医疗效得分(2.66±0.517),肺金汤+针刺组中医疗效得分(2.84±0.422),肺金汤+针刺组疗效优于肺金汤方组(P<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在肺金方(或合用针刺)治疗慢性咳嗽的4种证型(风热犯肺证、寒饮伏肺证、肺阴亏虚证、肺肾阳虚证)的中医疗效比较中发现,治疗后中医疗效总得分风热犯肺证组为(2.96±0.2),寒饮伏肺证组总得分为(2.68±0.525),肺阴亏虚证组总得分为(2.75±0.477),肺肾阳虚证组总得分为(2.50±0.577);即风热犯肺证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总得分最高,说明肺金汤方或肺金汤方合用针刺治疗对风热犯肺证患者疗效更好,其后依次是寒饮伏肺证组、肺阴亏虚证组和肺肾阳虚证组;四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肺肾阳虚证组疗效稍逊。结论肺金汤方能有效治疗慢性咳嗽,在肺金汤方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则中医疗效得分优于单用肺金汤方;另外在肺金汤方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分析中发现,在4种中医证型的慢性咳嗽中,肺金汤方对风热犯肺证疗效更好,其次是寒饮伏肺证。本研究为观察肺金汤方及其合用针刺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参考。
王淞[5](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郭淳[7](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庄鑫[8](2020)在《慢性支气管炎老中医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总结运用中的可行性;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申春悌老师治疗慢支的临床经验、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进行数据挖掘整理;通过申老师临床经验的分析,辨识老师病证型治诊疗新模式在中医临床中运用。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传统和现代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明确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其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整理归纳祖国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名、病因病机、证型、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基础。2.设计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无偏无倚的群体中,对慢支的中医药治疗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前瞻性的时序及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法,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前后的指标差异,探索申老师对此病临床干预措施的效果。3.数据挖掘:中医学所重视的多因素复杂相关关系是中医认识机体及机体与环境关系的改变导致的平衡破坏的原因,符合真实世界研究模式对相关关系的认识,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使诠释这种复杂关系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现场收集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案302例,进行了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研究。4.临床疗效观察:运用SPSS 25.0软件对申春悌老师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三诊的病例106例进行临床治疗前后的动态疗效分析。结果:1.古今文献研究,明确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相关概念:古代中医学中没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名,主要从咳、痰、喘三方面进行论述;西医学明确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慢性支气管炎可合并肺气肿,或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三种疾病独立存在,相互交叉而不能完全涵盖任何一方。从文献中可知目前对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亦无一致的治疗方案。2.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经验数据挖掘分析:申老师临床治疗慢支以肺虚痰伏为核心病机,风邪引动伏痰是最常见的慢支急性加重的原因。申老师临床用药以微寒为主,寒温并用,宜降相因,通补并行,以麻黄、苦杏仁、黄岑、浙贝母、前胡、炙紫苑、紫苏子、莱菔子为基础方,止咳化痰平喘,然后根据不同证候要素及临床表现分型辨治,进行君方(小复方、角药、药对)的动态使用,或疏风肃肺,或清肺化痰,或温肺化饮,或理肺化瘀与补肾纳气并治。3.临床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比较:通过纳入研究的106例三诊患者的分析,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48.11%,咳嗽、咯痰、喘息的症状积分有所下降;治疗14天后,总有效率达97.17%,咳、痰、喘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三诊治疗前后趋势检验的P<0.001,提示随着治疗诊次的增加,申老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效果、患者回馈的评估研究,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症情和意愿选择治疗措施,并评价整体治疗的综合效应,因此真实世界研究是一种促进名老中医经验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分析及动态疗效观察是两种中医常见的疗效评价方式。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明确了申老师在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治诊疗模式下的用药规律与特色;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证实了申老师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为显着,病证型治的诊疗模式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郭山逸[9](2019)在《基于数据分析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医案收集、整理与数据分析,总结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整理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余小萍教授诊治的慢性咳嗽医案,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医案纳入本研究。对纳入研究的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后录入中医“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录入后审核数据,确保准确性,通过中医辅助传统平台和Microsoft Excel系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将数据挖掘结果结合临床总结出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结果:1.本研究纳入慢性咳嗽患者108例,共计医案219则,处方219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4,患者多集中在40~49岁年龄段内。医案中,西医诊断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占37.9%)多见,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占33.3%);中医证型以风邪伏肺证(占28.7%)与风热犯肺证(占26%)为主,相兼证型以风热犯肺证兼见风邪伏肺证(共占67.4%)为主。2.医案中以咳嗽、咳痰(占36.8%)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其中咳嗽程度以中等程度(占45.2%)为主,咳痰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占39.7%),症状表现符合临床客观规律。3.医案中除咳嗽、咳痰外,其余症状可分为6大类症状群,分别为:以病位表述的症状群、以痰涕性质表述的症状群、以刺激性诱因表述的症状群、以其他脏腑表述的症状群、一般情况的症状群及无归类的症状群。其中按病位描述的症状群占比最多(占23.3%),在病位描述中脾胃系症状(占4.6%)最常见。4.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160味,药物四气以寒、温、平为主(共占92.4%),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8.6%),其次为温性药(占21.9%);药物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共占89%),其中又以苦味药(占37.4%)及辛味药(占31.5%)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肺、肝、胃为主(共占58.4%)。5.医案涉及高频用药共计32味(占总用药比76.2%),分别归属于九大类药物,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5%)。痰止咳平喘中又以理气止咳平喘类药物最多(占总用药比9.2%)。高频用药共涉及18种功效,以止咳功效药物为主(占比31.1%),其次为疏风药(占18.0%)。高频药物中起肃降功效药物的占21.9%,起升散功效的药物占18.0%。6.医案中使用虫类药物共计154则(占总病案70.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紫菀-款冬花,桔梗-枳壳,蝉蜕-僵蚕,丹参-郁金,黄连-吴茱萸-瓦楞子,柴胡-黄芩,柴胡-前胡。8.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慢性咳嗽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射干、蝉蜕、僵蚕、前胡、柴胡、黄芩、竹沥半夏、紫菀、款冬花、桔梗、枳壳、丹参、郁金、甘草、黄连、吴茱萸、瓦楞子。结论:1.余教授认为慢性咳嗽病因以“风邪恋肺”为主,兼有风、痰、瘀互结,阻滞肺气。故治疗上余教授以祛风止咳为主要治则,擅用虫类药物搜风剔络,清肺化痰,理气活血,在祛除风邪的同时消除痰瘀。2.余教授治疗慢性咳嗽注重“辨病位论治”,用药上坚持“宣肃并用,偏于肃降”、“寒温并用,偏于寒凉”。此外,亦重视顾护脾胃,以黄连-吴茱萸-瓦楞子三药及贝壳类药物为经验用药。3.基于数据挖掘及临床经验得出“射干、蝉蜕、僵蚕、前胡、柴胡、黄芩、竹沥半夏、紫菀、款冬花、桔梗、枳壳、丹参、郁金、黄连、吴茱萸、瓦楞子”为余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基础方剂,临证随症加减使用。4.本研究未对症状、病情轻重变化与用药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侯玉[10](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思路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炎症指标比较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5 免疫指标比较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讨论分析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BALF中白介素-8水平和咳嗽病部分证候相关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取 |
3 观测内容和方法的概括 |
4 对照分组 |
5 肺泡灌洗液白介素-8检测方法 |
6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组之间性别构成比的相互比较 |
1.2 两组之间年龄、病程的相互比较 |
2 两组之间BALF中白介素-8 水平的相互比较 |
3 两组之间WBC、NEUT%、PCT、SAA、hs-CRP水平相互比较 |
4 两组之间的症状评分相互比较 |
5 两组之间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WBC、NEUT%、PCT、SAA、hs-CRP水平的相关性比较 |
5.1 痰热郁肺证组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PCT、WBC、NEUT%、SAA、hs-CRP水平相关性 |
5.2 风寒袭肺证组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PCT、WBC、NEUT%、SAA、hs-CRP水平相关性 |
6 两组之间BALF中白介素-8 水平和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比较 |
6.1 痰热郁肺证组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
6.2 风寒袭肺证组BALF中白介素-8水平与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咳嗽病部分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一 |
综述二 肺泡灌洗液白介素-8在部分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 |
观察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3)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真实世界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
1.2 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 |
1.3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 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
2 慢性支气管炎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3 孟河医派治疗咳喘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 |
1 和徐迪华教授共创中医证“临界状态”理论 |
2 申春悌教授建立“临界辨证”方法 |
2.1 基础证 |
2.2 临界证(型) |
2.3 典型证(型) |
2.4 跨界证(型) |
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 |
3.1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内涵 |
3.2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研究方法 |
3.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具体操作 |
3.4 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界辨证诊断一致性研究 |
1 慢性支气管炎四诊信息采集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 数据处理 |
2.2 统计分析 |
2.3 一致性评价指标 |
2.4 一致性程度判断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四诊信息辨别的一致性评价 |
3.3 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4 四诊信息程度和多中心一致性评价 |
5 四诊信息潜在类别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制定病例报告表(CRF表) |
1.3 四诊信息量化 |
1.4 疗效评价 |
1.5 数据管理 |
2 研究结果 |
2.1 病例访视信息 |
2.2 基本信息统计描述 |
2.3 临床疗效 |
2.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
3 词频分析法 |
3.1 随访分析 |
3.2 药物关联分析 |
4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经验 |
4.1 辨证精准,善抓疾病内在本质 |
4.2 标本分治,把握证候发展规律 |
4.3 方证相应,传承孟河医派特色 |
5 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跟师医案实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肺金汤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慢性咳嗽的概述 |
1.1.2 病因病机研究 |
1.1.3 慢性咳嗽的治疗 |
1.2 慢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2.1 病因病机概述 |
1.2.2 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概述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脱落病例处理 |
2.2 治疗方法 |
2.2.1 入组病人临床用药 |
2.2.2 服药方法 |
2.2.3 随证加减 |
2.2.4 疗程 |
2.2.5 针刺治疗方法 |
2.2.6 观察方法 |
2.3 疗效观察方法 |
2.3.1 中医疗效评判标准 |
2.3.2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评价 |
2.3.3 不良反应观察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疗效分析 |
3.1.1 患者一般情况 |
3.1.2 临床疗效与分析 |
3.2 主要症状的中医疗效分析 |
3.2.1 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各单项量化积分比较 |
3.2.2 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量化积分总分比较 |
3.2.3 患者治疗后中医疗效得分情况 |
3.2.4 患者4 种证型的中医疗效得分情况 |
3.3 不良反应结果 |
3.4 典型病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组方依据 |
4.2.1 病机分析 |
4.2.2 肺金汤方解 |
4.2.3 针刺处方方解 |
4.3 肺金汤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
(一) 内治法 |
1 中药汤剂治疗 |
1.1 诊疗思路 |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
1.1.2 辨证分型治疗 |
1.1.3 其他诊治思路 |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
1.3.2 对小儿的治疗 |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
(二) 外治法 |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
2 中药外敷治疗 |
3 中药雾化治疗 |
4 经皮给药治疗 |
5 TDP仪照射治疗 |
6 推拿疗法 |
7 拔罐疗法 |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
三.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试验药物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MIC的测定 |
1.2.2 药液制备 |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
1.2.5 操作步骤 |
1.2.6 结果判读 |
1.2.7 注意事项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物 |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1.2.1.1 动物分组 |
1.2.1.2 给药方法 |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
1.2.1.4 造模 |
1.2.1.5 体温测定 |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
1.2.1.7 统计分析 |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1.2.2.1 动物分组 |
1.2.2.2 给药方法 |
1.2.2.3 造模及取材 |
1.2.2.4 检测指标 |
1.2.2.5 统计分析 |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
1.2.3.2 给药方法 |
1.2.3.3 造模及取材 |
1.2.3.4 检测指标 |
1.2.3.5 统计分析 |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1.2.4.1 动物分组 |
1.2.4.2 给药方法 |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4.4 造模及取材 |
1.2.4.5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慢性支气管炎老中医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真实世界研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1. 真实世界研究 |
1.1 真实世界数据 |
1.2 真实世界证据 |
1.3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 |
1.4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和中医药 |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方法 |
2.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2.2 数据挖掘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文献分析 |
1. 西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 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与分期 |
1.2 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术语演变 |
1.3 慢性支气管炎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2.1 古代医家论咳、痰、喘 |
2.2 现代医家对慢支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现代医家对慢支辨证分型的探讨 |
2.4 中医药治疗慢支临床用药的现状 |
第三部分 临床实践——临床病案数据挖掘与疗效观察 |
1.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申春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探讨 |
2.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第四部分 发展方向——病证型结合诊疗模式的运用 |
1. 病证型结合诊疗模式的总结分析 |
2. 慢性支气管炎新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 |
2.1 病案一 |
2.2 病案二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数据分析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慢性咳嗽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内容 |
2.2 病案的收集 |
2.3 病案信息处理 |
2.4 数据录入 |
2.5 数据挖掘方法 |
2.6 数据挖掘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医案一般信息及统计结果 |
3.1.1 医案的性别分布 |
3.1.2 患者的年龄分布 |
3.1.3 西医诊断分布情况 |
3.1.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1.5 中医证型相兼情况的统计结果 |
3.1.6 中医证型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
3.1.7 药物频率统计 |
3.1.8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情况 |
3.1.9 高频药物应用及功效分布情况 |
3.1.10 虫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
3.1.11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1.12 中医症状的统计结果 |
3.1.13 高频症状分类结果 |
3.1.14 五类高频的症状分类结果 |
3.1.15 舌苔脉象的统计结果 |
3.2 组方用药规律统计结果 |
3.2.1 药物配伍的统计结果 |
3.2.2 核心药物组成的统计结果 |
3.2.3 特殊加减药物使用的统计结果 |
4 讨论 |
4.1 慢性咳嗽以风邪恋肺为主,祛风剔络为主要治法 |
4.2 慢性咳嗽总属于肺,细辨病位论治 |
4.3 宣肃并用,偏于肃降 |
4.4 寒温并用,偏于寒凉 |
4.5 注意顾护脾胃之气 |
4.6 活血通络,擅用虫类药物 |
4.7 运用组方治疗慢性咳嗽 |
4.8 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
4.8.1 偏于寒症 |
4.8.2 偏于热证 |
4.8.3 偏于虚证 |
4.8.4 偏于实证 |
5 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 |
5.1 医案样本的不足之处 |
5.2 人机结合数据的感悟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三:慢性咳嗽病案信息采集表 |
附录四 |
(10)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2.1.1 疾病国标 |
2.1.2 证候国标 |
2.1.3 治法国标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2.3.1 普通感冒 |
2.3.2 流行性感冒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2.3.5 肺脓肿 |
2.3.6 肺结核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9 支气管扩张 |
2.3.10 肺心病 |
2.3.11 肺癌 |
2.3.12 对比与分析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2.4.1 咳嗽分类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2.4.3 诊断程序 |
2.4.4 治疗方案 |
2.5 分析与建议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7 分析与建议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4.1.4 分析与建议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4.3 分析与建议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5.1 辨病论治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5.1.3 分析与建议 |
5.2 辨证论治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5.2.2 急性咳嗽 |
5.2.3 亚急性咳嗽 |
5.2.4 慢性咳嗽 |
5.3 对症治疗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5.4 分析与建议 |
5.4.1 辨病论治 |
5.4.2 辨证论治 |
5.4.3 对症治疗 |
6 讨论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
四、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思路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BALF中白介素-8水平和咳嗽病部分证候相关性的探讨[D]. 庄亚林.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D]. 沈春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肺金汤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D]. 黄民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慢性支气管炎老中医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分析研究[D]. 庄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数据分析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探讨[D]. 郭山逸.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