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的细胞内信号传导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的细胞内信号传导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论文文献综述)

金佳宁[1](2021)在《EGFR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重要病理特征。多项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在动物和细胞水平中证实了EGFR基因表达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而EGFR基因多态性与人群中P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尚无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来探讨EGFR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汉族人群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0例中国汉族受试者,包括病例组的435例PD患者以及435例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抽取所有受试者的静脉血进行DNA提取,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EGFR基因的选定位点(rs730437,rs3752651,rs11506105)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SPSS 2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P小于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来评价各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D之间的潜在关联。结果:研究发现rs730437与rs11506105多态性与PD发病有关。对于rs730437位点,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C:OR=0.742,95%CI=0.553-0.996,P=0.047;C:OR=0.756,95%CI=0.599-0.954,P=0.018),这表明rs730437位点的C等位基因为PD保护性等位基因,AC基因型携带者的PD发病风险较低。在显性遗传模型中,CC+AC/AA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亦存在显着差异(OR=0.726,95%CI=0.549-0.958,P=0.024)。通过校正性别因素的影响,亚组分析表明在早发型PD(EOPD)患者及对照组之间,上述rs730437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24,PC=0.005)。对于rs11506105位点,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G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OR=0.778,95%CI=0.617-0.981,P=0.034),其GG基因型可降低PD发病风险(GG:OR=0.438,95%CI=0.290-0.915,P=0.028)。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患者GG/GA+AA基因型频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465,95%CI=0.224-0.965,P=0.036)。校正年龄因素的影响,亚组分析显示PD女性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低,差异显着(PGG=0.024,PG=0.007)。然而未发现rs3752651多态性在P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别校正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我们发现rs375265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我们检测到EGFR基因上述三个位点所构建的七种单倍体模型,其中AAT单体型与PD易感性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8)。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EGF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散发性PD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rs730437位点的C等位基因和rs11506105位点的G等位基因可能是PD发病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rs3752651位点与PD发病之间的显着关联。考虑到本研究的局限性,需要进行针对不同种族群体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EGFR基因与PD之间的关系。

周志辉[2](2021)在《2-芳基-4-芳甲胺基嘧啶类第四代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死亡率的80%。研究表明,EGFR信号通路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因此,抑制EGFR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近些年来,以EGFR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出现耐药性问题,导致其对NSCLC患者的疗效降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有效抑制EGFRT790M/C797S突变的新型第四代EGFR抑制剂。本论文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总结了文献报道的Angew2017-7634-1构效关系,通过结构拼合、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等手段,设计合成了3系列62个2-芳基-4-芳甲胺基嘧啶类EGFR抑制剂。主要改造如下:(1)根据生物电子等排等原理,保留先导化合物Angew2017-7634-1的活性结构,并在2-芳基引入不同位点取代的氢键供/受体;在4-氨基部分引入不同杂环结构以及增加杂环与4-氨基的碳链长度,探究影响化合物与蛋白氨基酸SER797形成氢键相互作用的因素。设计合成了第一系列2-芳基-4-氨基喹唑啉类衍生物ZZH-1~ZZH-38,共38个目标化合物。(2)为了改善第一系列目标化合物溶解性较差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小分子仲胺结构引入到4-芳甲胺基部分,期望增强化合物的溶解度,进而增加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设计合成了第二系列嘧啶甲胺取代喹唑啉类衍生物ZZH-39~ZZH-46,共8个目标化合物。(3)基于第一和第二系列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运用结构拼合等原理,将噻喃并嘧啶骨架代替喹唑啉结构,并且保留小分子仲胺结构。设计合成了第三系列2-芳基-4-氨基噻喃并嘧啶类衍生物ZZH-47~ZZH-62,共16个目标化合物。以Angew2017-7634-1为先导化合物,A549、H460、MCF-7、H1975和Ba/F3细胞为测试细胞株,采用MTT法对设计合成的62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与先导化合物Angew2017-7634-1相比,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所测试的细胞都展现出中等至强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ZZH-24、ZZH-41和ZZH-61作为各个系列最有前途的衍生物,不仅对所测试细胞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在10μM浓度下能有效抑制EGFRDel19/T790M/C797S三重突变型Ba/F3细胞,抑制率分别是91.0%、71.43%和99.8%。根据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筛选出抗肿瘤活性较优的化合物进行EGFRWT、EGFRL858R/T790M和EGFRDel19/T790M/C797S激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所测化合物对EGFRWT和EGFRL858R/T790M激酶抑制效果都大于10μM。化合物ZZH-24、ZZH-41和ZZH-61对EGFRL858R/T790M展现出中等至强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是0.74、8.88和0.33μM。此外,最有期望的化合物ZZH-24和ZZH-61对EGFRDel19/T790M/C797S表现出有效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475.5和133.5 n M,并且化合物ZZH-61在10μM浓度下对EGFRDel19/T790M/C797S激酶抑制率达到98.2%。进一步对优选化合物ZZH-24、ZZH-41和ZZH-61进行活性研究,如AO细胞染色实验、Axinnex V-FITC细胞凋亡实验、荧光定量PCR实验以及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等。结果显示,化合物ZZH-24、ZZH-41和ZZH-61不仅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A549细胞的晚期凋亡,而且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阻断A549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分子对接研究表明化合物ZZH-24、ZZH-41和ZZH-61可以与EGFR蛋白紧密结合,并且与EGFRT790M/C797S蛋白形成4个氢键,引入的小分子仲胺结构伸入溶剂区,有助于增强化合物的亲和性。基于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分子对接结果,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归纳如下:(1)2-芳基邻位羟基能够与EGFRT790M/C797S蛋白中氨基酸残基MET793和GLN791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是维持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关键基团;(2)4-氨基侧链部分中杂环上杂原子(N/O)和NH能够与SER797形成2个氢键,这对EGFRDel19/T790M/C797S突变细胞维持活性至关重要;(3)氟原子的引入不利于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4)噻喃并嘧啶结构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激酶活性,但是其氧化物丧失对EGFRL858R/T790M激酶的抑制活性;(5)小分子仲胺结构的引入能够增加化合物溶解度,进而增加化合物的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以Angew2017-7634-1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改造,设计得到了3个系列62个2-芳基-4-芳甲胺基嘧啶类EGFR抑制剂,并对其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及探讨,为今后该类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田田[3](2021)在《Arl13B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肺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40%。尽管目前在对肺腺癌(LUA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临床治疗上也开发了新的方法,但是肺腺癌仍然是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肿瘤类型之一,患者总生存期少于5年。至少50%的亚洲肺腺癌患者中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激活突变,其中EGFR的L858R突变和ΔE746-A750的缺失,共约占肺腺癌EGFR突变的85%。虽然目前临床上有针对性EGFR突变的化疗药物,但是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新的基因突变获得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进一步了解EGFR突变的发病机制,加深对EGFR突变相关分子的重塑与研究,将为肺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Arl13B是Ras GTPase家族成员,定位于初级神纤毛中,调控纤毛长度,以及囊泡的运输、细胞分化、细胞运动和细胞骨架等。另近年来,研究发现Arl13B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但是Arl13B调控肿瘤的作用机制上尚不完整,Arl13B是否还通过其他信号通路起作用仍有待研究。研究目的:运用小鼠肺腺癌模型以及肺腺癌细胞系,确认Arl13B对肺腺癌的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Arl13B调控EGFR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EGFR突变诱导的肺腺癌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的潜在靶点。研究方法:1、确定Arl13B与EGFR具有相互作用。分别纯化GST-Arl13B△19和GST蛋白,然后与HEK293T细胞表达的Flag-EGFR融合蛋白结合,进行GST pull-down实验。2、研究Arl13B对EGF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并确定其调控的分子机制。(1)为进一步确定Arl13B影响EGFR的分子机制,我们在293T梯度过表达Arl13B检测EGFR信号通路下游蛋白的磷酸化情况。(2)干扰Arl13B的表达,检测EGFR信号通路下游蛋白的磷酸化情况。(3)构建了Arl13B过表达的稳定细胞系,检测Arl13B对EGF诱导的EGFR内吞的调控作用。(4)构建Arl13B干扰的稳定细胞系,检测干扰Arl13B对EGF诱导的EGFR内吞的影响。(5)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过表达Arl13B对EGFR在胞内体中的定位的影响。3、体内、外实验验证敲除Arl13B能否抑制EGFR突变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1)在肺腺癌细胞中过表达或干扰Arl13B,用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2)为了进一步验证Arl13B在体内对EGFR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我们构建了EGFR-L858R和EGFR-L858R;Arl13b-ko的基因小鼠模型,DOX诱导,观察小鼠肺部成瘤情况和小鼠的生存期。(3)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肺腺癌组织中的EGFR和其下游靶蛋白的磷酸化情况,以及MMP9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1、Arl13B与EGFR存在相互作用。(1)在293T细胞中,Flag-EGFR和GFP-Arl13B相互免疫沉淀。内源性EGFR蛋白可以与Arl13B抗体免疫沉淀,内源性Arl13B蛋白可以与EGFR抗体免疫沉淀,表明EGFR和Arl13B可在细胞中形成蛋白复合物。(2)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明确Arl13B是EGFR新的结合蛋白,为阐明Arl13B在EGFR突变导致的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提供有力依据。2、Arl13B通过调控EGFR内吞作用,促进EGFR信号通路的活化。(1)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Arl13B,EGFR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加。(2)干扰Arl13B,EGFR下游信号靶蛋白磷酸化水平下降。(3)Arl13B可以促进EGFR信号通路的活化。(4)Arl13B通过调控EGFR的内吞来调节EGFR信号通路的活性。(5)发现在无EGF时,过表达Arl13B使EGFR在早期胞内体的定位增加;经EGF刺激后,过表达Arl13B使EGFR在晚期胞内体的定位减少。这一结果说明Arl13B促进了EGFR在胞内的循环,EGFR被重复回收到细胞膜上,从而使EGFR信号通路持续激活。(6)以上结果说明Arl13B通过促进EGFR在胞内的循环实现EGFR的重复利用,从而使EGFR信号通路持续活化。3、敲除Arl13B可以抑制EGFR突变导致的肺肿瘤的发生发展。(1)Arl13B不仅可以影响EGFR野生型肺腺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对EGFR激活突变的肺腺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也有影响。(2)Arl13B敲除可以减缓EGFR突变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3)基因小鼠肺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rl13B敲除以后EGFR信号通路活性下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Arl13B与EGFR相互作用,调节EGFR的内吞以及细胞膜定位,调控EGFR信号活性,从而促进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王燕[4](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张厚盼[5](2021)在《不可逆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构建及大麻素受体反向激动剂的4D-QSAR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只是切除局部病灶,不能从根源上改变整体的身体状态;多数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很低,对身体内正常细胞尤其是增殖迅速的细胞也会产生极大的毒害。因此,开发高效、高亲和力、副作用低的靶向药物具有重要意义。EGFR在细胞周期中起重要作用,与细胞生长、增殖、迁移有关。EGFR在许多种肿瘤细胞中都有过表达,如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胰岛癌、结肠癌、头颈癌和胶质细胞瘤等。因此,抑制EGFR的活性,可以阻止其发生磷酸化和信号传导,起到多种途径的抗肿瘤作用,也能提高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根据EGFR的结构特点,以阿法替尼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0个丙烯酸类配体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质谱进行结构确认,并且经过查询未见文献报道的全新化合物。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初步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c、2e、1e、2d表现出较好的活性,都达到微摩尔级别,分别为10.17ng/ml、7.86 ng/ml、9.15 ng/ml、9.90 ng/ml,其中化合物2e的IC50值与阳性对照药吉非替尼(8.14 ng/ml)相近,进一步对这四种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发现目标化合物主要通过共价键和疏水作用与受体氨基酸残基相结合发挥抗肿瘤活性。这个结果也逆向证明了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为以后设计并合成出选择性更高、活性更好的配体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自上世纪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出现以来,定量构效关系经历了三维、四维的演变过程。四维定量构效关系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每个化合物生成构象系综轮廓(CEPs),然后计算一组分子的3D描述子。这种方法弥补了二维定量构效关系存在的结果不够直观、很难找到新化合物的量化参数等缺点,与此同时打破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局限性,结合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优势。本研究首次报道了CB2大麻素受体反向激动剂的4D-QSAR和3D-QSAR模型。

关欣[6](2021)在《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报告统计,2018年全球大约有210万(11.6%)乳腺癌新发病例和63万(6.6%)乳腺癌死亡病例。其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75%。根据NCCN指南和2018版中国乳腺癌专家共识指南推荐,诊断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患者,应按照指南给予相应的内分泌治疗。尽管内分泌治疗能够大大降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但仍有30%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因为原发或继发内分泌耐药导致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内分泌耐药机制主要包括:ER结构或功能异常;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交互作用;RNA异常调控;药物的代谢变化等。因此,探索一个能够预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生物标记物至关重要。人源特异性分泌致癌基因(secreted hominoid-specific oncogene,SHON)是位于7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架为282 bp编码93个氨基酸的人类致癌基因。研究发现SHON在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内和癌细胞系均有表达。SHON是受雌激素调节的致癌基因,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内,SHON过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迁移、存活,减少凋亡。同时,SHON还可以诱导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向癌细胞转化,增强其增殖、贴壁不依赖生长等肿瘤细胞生长特性。此外,SHON通过调控Bcl-2的表达水平、激活PI3K/AKT/mTOR等信号传导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英国诺丁汉医学研究中心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65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切片SHON的表达情况,得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核内SHON过表达可以增强他莫昔芬治疗的敏感性,延长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时间(breast cancer specific survival,BCSS)。可见,SHON可以成为预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然而,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SHON过表达和SHON基因敲减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探究SHON的生物学功能以及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建立SHON过表达MCF7和T47D细胞系,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实验、MTT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Wound 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验证SHON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系的影响;(2)利用RNA干扰技术敲减MCF7和T47D细胞系SHON基因,通过以上功能性实验验证SHON基因敲减对乳腺癌细胞系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HON过表达或敲减对PI3K/AKT/mTOR通路磷酸化的影响;(4)探究利用PI3K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SHON致肿瘤作用的影响;(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HON的直接作用靶点;(6)通过Western blot和各种功能性实验验证上调PTEN的表达对SHON致肿瘤作用的影响。结果:(1)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建立SHON过表达MCF7和T47D细胞系,并利用RT-PCR实验证明细胞系建立正确;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实验、MTT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Wound 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证明SHON过表达可以增强MCF7和T47D细胞系的肿瘤特性;(2)通过RNA干扰技术建立SHON基因敲减细胞系,并利用RT-PCR实验证明细胞系建立正确;通过以上各种功能性实验证明SHON基因敲减可以降低MCF7和T47D细胞系的肿瘤特性;(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明,SHON过表达后,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KT和磷酸化AKT表达水平均提高;SHON基因敲减后,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KT和磷酸化AKT表达水平均降低。由此得出,SHON过表达可以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4)通过各种功能性实验证明,应用PI3K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可以降低SHON的致肿瘤作用,由此可以推断SHON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增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肿瘤特性;(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明,SHON的直接作用靶点是PTEN;SHON过表达后,PTEN表达水平降低;SHON基因敲减后,PTEN表达水平提高;SHON和PTE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6)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各种功能性实验证明,上调PTEN的表达可以明显降低AKT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同时可以明显逆转SHON的致肿瘤作用。结论:本研究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和RNA干扰技术建立SHON过表达和敲减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通过一系列功能性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SHON过表达可以增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SHON基因敲减可以降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并且深入探讨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所得结论如下:(1)SHON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增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2)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可以明显降低SHON的致肿瘤作用;(3)SHON的直接作用靶点是PTEN,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4)上调PTEN的表达可以有效逆转SHON的致肿瘤作用。

陶初明[7](2021)在《GRB2与DEK相互作用通过MEK/Erk/mTOR途径调节神经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文中提出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增殖能力强和高侵袭性的特点,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4个月。在神经胶质瘤中,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在激活后参与细胞的下游调节,以促进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但是其调控机制仍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IHC)染色研究GRB2在神经胶质瘤中的潜在作用及其预后价值。然后,GRB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系中稳定地过表达或被敲低。为了进一步探索GRB2在胶质瘤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在体外进行了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集落形成测定,伤口愈合测定和穿孔细胞侵袭测定。同时,建立了胶质瘤皮下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用于体内测定。随后,采用免疫沉淀(IP)和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来了解神经胶质瘤中GRB2的分子机制。Co-IP用于分析DEK和GRB2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回复验证了DEK和GRB2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胶质瘤中GRB2表达上调,并与较短的总生存期和较高的复发率相关。此外,GRB2高表达与临床恶性病理特征相关。此外,GRB2的过表达在体外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细胞凋亡;在体内促进胶质瘤的生长,并且所有这些恶性特征随着GRB2的敲低而减弱。从机制上讲,GRB2与DEK相关联,并促进mTOR信号传导途径。结论:GRB2与DEK相互作用通过MEK/Erk/mTOR信号通路调节神经胶质瘤的增殖,侵袭和迁移,GRB2和DEK成为可用作评估神经胶质瘤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陈鑫[8](2021)在《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生物学功能和协同阿法替尼(Afatinib)抑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宫颈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发生受遗传和生活因素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88,000名女性死于宫颈癌,在中国每年约有135,000名新发病例,占全球的1/3。目前宫颈癌的治疗还是以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和外科手术疗法为主,但是整体费用高且治愈率低,给大多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低质量的生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获得适应症新药,或者用于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目前,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治疗肿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配合放、化疗的增效减毒,术后防止肿瘤转移复发和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皆有较成功的临床案例。肿节风(Sarcandrae Herba SH)是一味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直以来用于血热发疹、疮疡肿毒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肿节风具有抗肿瘤和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目前被开发成多种剂型,比如草珊瑚含片,用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肿节风注射液,广泛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宫颈癌、直肠癌和食管癌等效果显着。但是肿节风中的具体抗癌活性成分不明,涉及的靶点和信号通路未被深入研究,本项目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有新的发现。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挖掘肿节风的抗宫颈癌活性成分,并借助生信工具探索该成分体外调控的信号通路和涉及的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分析正负性调节关系。方法:网络药理学实验:基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治疗多靶点的特性,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肿节风活性成分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在数据库中搜索与肿节风相关的化学成分和信号靶点获得肿节风的信息;下载Uni Prot数据库的ID号并通过Perl代码转换整个文档,并评估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在疾病相关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术语“宫颈癌”以识别疾病相关基因,消除重复和假阳性基因后,将它们与抗宫颈癌潜在靶标相匹配以找到共同作用靶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将文件中的节点1、节点2和综合结合紧密度得分数据放入Cytoscape中以绘制交互网络图,根据统计工具的样式(Cytoscape→工具→网络分析器→分析→根据统计生成样式)控制节点大小和颜色设置以反映相互关联程度来确定hub基因。细胞实验:通过MTT,FACS,Western blotting,Ed U,Transwell,q RT-PCR和划痕实验等方法,体外研究肿节风活性成分对宫颈癌细胞的调控机制和涉及靶点之间的作用。结果:网络药理学实验:通过网络药理学结果分析证明槲皮素作为肿节风的有效成分之一,可能发挥了主要的抗肿瘤作用,获得的靶点网络作用图显示结节EGFR为hub基因(在基因表达网络中有较高的连接度),表明EGFR在槲皮素诱导的体外抗宫颈癌活性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实验:结合MTT,FACS,Western blotting,Ed U,Transwell,q RT-PCR和划痕实验等方法验证,结果显示槲皮素可降低宫颈癌细胞的活力,导致细胞的G2/M期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我们选择EGFR的Tyr-1068磷酸化位点和所对应的下游靶点ERK参与研究,发现这两种激酶明显被槲皮素激活。此外,EGFR的抑制剂Afatinib和ERK的抑制剂U0126都进一步诱导宫颈癌细胞活性降低、周期阻滞和凋亡增加。因此,我们的结果首次证明槲皮素激活EGFR和ERK可以抵抗槲皮素诱导的抗宫颈癌细胞活性。结论: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是肿节风的活性成分之一,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槲皮素可以显着抑制宫颈癌细胞的活力,促进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但是EGFR和ERK的抑制剂均能增强槲皮素诱导的体外抗肿瘤作用,表明EGFR和ERK的激活在槲皮素诱导的体外抗宫颈癌活性中起抵抗作用,同时也证明了阿法替尼(Afatinib)与槲皮素的协同抗宫颈癌作用。

施涛[9](2021)在《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占据我国癌症死亡原因的前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又约占所有肺癌的百分之八十,包括大细胞癌、腺癌、鳞癌等。NSCLC细胞扩散转移较晚,生长分裂也相对较慢,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目前,化疗、放疗等对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作用十分有限,所以针对NSCLC的小分子药物靶向治疗是临床用药的首要选择,而开发对应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是当前新药开发研究的热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跨膜受体,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能够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抑制EGFR活性,能够阻断EGFR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目前已有多种针对NSCLC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获批上市。这些抑制剂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但在晚期病人中发生的EGFRT790M突变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本论文针对EGFRT790M突变,分别开展了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和基于EGFR抑制剂药效基团的吡唑类化合物库的构建,工作如下: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二氢喹喔啉酮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二氢吡嗪酮环骈合而成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可以为目标化合物提供多个能与靶向氨基酸残基产生氢键作用的位点。本研究以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西替尼为先导化合物,借助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与修饰,引入二氢喹喔啉酮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全新结构的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抑制剂,共35个化合物。绝大多数化合物均表现出优良的EGFRL858R/T790M抑制活性和选择性(EGFRL858R/T790MIC50<100 n M,对EGFRWT选择性>10倍)。其中,化合物A19和A23对EGFRL858R/T790M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药AZD9291相当。另外,化合物A19还表现出良好的NCI-H1975和PC-9细胞抑制活性。目前,化合物A19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和体内活性试验正在进行中。基于EGFR抑制剂药效基团的吡唑类化合物库的构建:杂环化合物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吡唑类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吡唑类杂环化合物具有很多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炎等。对奥西替尼与EGFRT790M结合方式进行合理分析后,我们发现甲基吲哚结构只占据了相应活性口袋的部分空间,并且与Met790仅产生疏水作用。鉴于吡唑类化合物在抗肿瘤领域广泛应用,我们希望能发现一类含吡唑母核的模块用以代替奥西替尼中的甲基吲哚,并利用吡唑具有水溶性相对较好、且具有氢键受体的结构特点,设计一类结构新颖、活性好、选择性高的靶向EGFRT790M抑制剂。在本部分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溴甲基取代吡唑化合物合成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基于EGFR抑制剂药效基团的溴甲基取代吡唑杂环化合物库。该工作的亮点在于:1、能够大批量合成含不同取代基的吡唑化合物以供选择使用;2、溴甲基可作为功能性“C”单元并由此将吡唑片段引入我们设计的抑制剂分子骨架中;3、借由该功能性“C”单元,吡唑片段与嘧啶环相连后具有更好的摆动性,能够增加吡唑环与EGFR中氨基酸残基产生更好亲和力的可能。

刘冠峤[10](2021)在《EGFR信号通路在年龄相关性皮质骨疏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皮质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衰老相关性皮质骨疏松的最显着特征,是老年人脆性骨折的根本原因。然而,衰老相关性皮质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骨祖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皮质骨内膜骨祖细胞EGFR信号在衰老微环境诱导皮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为了研究年龄相关性皮质骨改变,我们选取3月龄和15月龄的C57BL/6小鼠(n=5/组)的股骨用于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为了明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在年龄相关性皮质骨疏松中的作用,我们将15月龄C57BL/6小鼠分成两组(n=5/组),对照组用采用溶剂处理,处理组给予吉非替尼(EGFR抑制剂)处理。灌胃(100mg/kg/天)4周后,将股骨和胫骨用于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此外,我们培养原代骨祖细胞并用50ng/ml EGF处理,或加入相应抑制剂例如gefinitib(10μM),U0126(10μM),EPZ-6438(10μM)。处理 72 小时后,收获RNA和蛋白质用于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SA-β-Gal染色用于检测细胞衰老。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15月龄小鼠股骨远端干垢端出现了类似松质骨的骨小梁结构,并且,相比于3月龄年轻小鼠,15月龄中年小鼠皮质骨的厚度(Ct.Th)、骨密度(BMD)、皮质骨面积(Ct.Ar)显着下降,而皮质骨骨外膜周长(Ct.Pe.Pm)和皮质骨骨内膜周长(Ct.En.Pm)显着增加。结果表明,相比于3月龄小鼠,15月龄小鼠的股骨皮质骨明显退化。CFU-F结果提示15月龄小鼠的骨祖细胞数量减少,增殖减弱。随后,免疫荧光证实15月龄小鼠OSX+p1 6INK4A+细胞数量增加,Osx+Ki67+细胞数量减少,且15月龄小鼠骨组织中p16INK4A及p53基因表达显着上调,提示15个月龄小鼠骨祖细胞老化增加,增殖减弱。然后,我们对3月龄和15月龄小鼠中p-EGFR和EZH2的表达进行了 WB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15月龄小鼠中骨祖细胞p-EGFR和EZH2的表达均下调,提示:骨祖细胞老化可能跟EGFR信号通路相关。随后,我们将15月龄小鼠分成两组,并进行对照溶剂(对照组)和Gefitinib(EGFR抑制剂,处理组)灌胃4周处理,随后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microCT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在皮质骨厚度(Ct.Th)和皮质骨面积(Ct.Ar)均显着下降,皮质骨骨内膜周长(Ct.En.Pm)明显增加。此外,相比于对照组小鼠,处理组小鼠骨内膜Osx+p16INK4A+细胞数量显着上升,SA-β-Gal染色结果显示,EGF组细胞衰老较少,EGF+Gefinitib组细胞衰老较多。同时,相比于单纯EGF处理组,EGF+Gefitinib处理组中p16INK4A和p53的表达上调。提示:骨祖细胞衰老是皮质骨退行性变发生的关键,而骨祖细胞EGFR信号可能可以抑制细胞衰老。同时,我们发现,相比于3月龄,15月龄小鼠和中Osx+p-ERK+细胞表达下调。并且,我们发现,相比于EGF处理组,p16INK4A和p53的表达在EGF+U0126(ERK抑制剂)组中显着上调。同时,SA-β-Gal染色结果也显示EGF组细胞衰老数较少,EGF+U0126组细胞衰老较多。提示:骨祖细胞EGFR信号通过ERK1/2通路抑制细胞衰老。最后,相比与3月龄和对照组小鼠,骨组织中Ezh2含量及Osx+Ezh2+细胞数量在15月龄小鼠及处理组小鼠中显着下调。同样,体外实验也证实,p16INK4A和p53的表达在EGF组中下调,但在EGF+EPZ(EZH2抑制剂)组中上调。同时,SA-β-Gal染色结果显示EGF组细胞衰老数较少,EGF+EPZ(EZH2抑制剂)组细胞衰老较多。此外,EZH2的表达在EGF组中上调,但在EGF+U0126(ERK抑制剂)组下调。提示:EGFR/ERK可能通过EZH2抑制骨祖细胞衰老。结论皮质骨骨祖细胞EGFR信号可能通过ERK通路激活Ezh2,维持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老化。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论文提纲范文)

(1)EGFR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2 主要实验器材与试剂
        2.1 实验仪器、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试剂配制
        2.4 主要应用软件及数据库
    3 实验方法
        3.1 一般资料采集
        3.2 SNP的选择
        3.3 标本的收集
        3.4 DNA提取
        3.5 DNA样本OD值的测定
        3.6 引物设计、合成与稀释
        3.7 PCR扩增反应
        3.8 限制性酶切反应及凝胶电泳成像
        3.9 基因测序验证RFLP基因分型结果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三个SNP的 PCR-RFLP电泳图及测序图对比
    3 SNP与PD的关联性分析
        3.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3.2 rs730437 位点与PD相关性分析
        3.3 rs11506105 位点与PD相关性分析
        3.4 rs3752651 位点与PD相关性分析
        3.5 单体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GFR 在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2-芳基-4-芳甲胺基嘧啶类第四代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蛋白酪氨酸激酶与肿瘤的关系
        1.2.1 蛋白酪氨酸激酶
        1.2.1.1 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1.2.1.2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1.2.2 蛋白酪氨酸激酶与肺癌的关系
    1.3 EGFR酪氨酸激酶
        1.3.1 EGFR激酶的信号传导通路
        1.3.1.1 配体的激活和二聚体的形成
        1.3.1.2 受体酪氨酸激酶区的活化以及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1.3.1.3 下游信号级联反应以及相关信号的传导
    1.4 EGFR抑制剂的耐药机制
        1.4.1 原发性耐药机制
        1.4.2 获得性耐药机制
    1.5 EGFR抑制剂研究进展
        1.5.1 单克隆抗体
        1.5.2 小分子EGFR抑制剂
        1.5.2.1 第一代EGFR抑制剂
        1.5.2.2 第二代EGFR抑制剂
        1.5.2.3 第三代EGFR抑制剂
        1.5.2.4 第四代EGFR抑制剂
        1.5.2.5 其他类型的第四代EGFR抑制剂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2.2 含2-芳基-4-氨基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设计
    2.3 含嘧啶甲胺取代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设计
    2.4 含2-芳基-4-氨基噻喃并嘧啶结构的化合物的设计
    2.5 小结
第3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含2-芳基-4-氨基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合成
        3.1.1 关键中间体3a-3b的合成
        3.1.2 关键中间体5a-5k的合成
        3.1.3 目标化合物ZZH-1~ZZH-38的合成
    3.2 含嘧啶甲胺取代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合成
        3.2.1 关键中间体9a-9f的合成
        3.2.2 关键中间体10a-10f的合成
        3.2.3 目标化合物ZZH-39~ZZH-46的合成
    3.3 含2-芳基-4-氨基噻喃并嘧啶结构的化合物的合成
        3.3.1 关键中间体14的合成
        3.3.2 关键中间体15a-15h的合成
        3.3.3 关键中间体16a-16h的合成
        3.3.4 目标化合物ZZH-47~ZZH-62的合成
    3.4 化合物合成小结
第4章 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
    4.1 含2-芳基-4-氨基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构效关系
        4.1.1 含2-芳基-4-氨基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4.1.2 化合物对Ba/F3-EGFR~(Del19/T790M/C797S)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
        4.1.3 体外激酶活性筛选
        4.1.4 A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4.1.5 Axinnex V-FITC细胞凋亡实验
        4.1.6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实验
        4.1.7 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4.1.8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1.9 小结
    4.2 含嘧啶甲胺取代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构效关系
        4.2.1 含嘧啶甲胺取代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4.2.2 体外激酶活性筛选
        4.2.3 A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4.2.4 Axinnex V-FITC细胞凋亡实验
        4.2.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实验
        4.2.6 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4.2.7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2.8 小结
    4.3 含2-芳基-4-氨基噻喃并嘧啶结构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构效关系
        4.3.1 含2-芳基-4-氨基噻喃并嘧啶结构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4.3.2 部分化合物对H1975和Ba/F3-EGFR~(Del19/T790M/C797S)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
        4.3.3 体外激酶活性筛选
        4.3.4 A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4.3.5 Axinnex V-FITC细胞凋亡实验
        4.3.6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实验
        4.3.7 化合物ZZH-61对A549细胞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4.3.8 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4.3.9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3.10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5.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5.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2 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5.3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5.4 本课题的创新点
    5.5 不足之处及展望
        5.5.1 不足之处
        5.5.2 展望
第6章 实验部分
    6.1 含2-芳基-4-氨基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制备
        6.1.1 中间体2a-2b的制备
        6.1.2 关键中间体3a-3b的制备
        6.1.3 中间体5a-5k的制备
        6.1.4 目标化合物ZZH-1~ZZH-38的制备
    6.2 含嘧啶甲胺取代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的制备
        6.2.1 中间体8a-8f的制备
        6.2.2 中间体9a-9f的制备
        6.2.3 目标化合物ZZH-39~ZZH-46的制备
    6.3 含2-芳基-4-氨基噻喃并嘧啶结构的化合物的制备
        6.3.1 中间体12的制备
        6.3.2 中间体13的制备
        6.3.3 中间体14的制备
        6.3.4 中间体8a-8e的制备
        6.3.5 中间体9a-9e的制备
        6.3.6 中间体15a-15h的制备
        6.3.7 中间体16a-16h的制备
        6.3.8 目标化合物ZZH-47~ZZH-62的制备
    6.4 药理实验
        6.4.1 MTT法药物活性筛选
        6.4.2 激酶活性评价
        6.4.3 免疫荧光染色
        6.4.4 Axinnex V-FITC细胞凋亡实验
        6.4.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实验
        6.4.6 荧光定量PCR分析
        6.4.6.1 总RNA的提取
        6.4.6.2 cDNA合成
        6.4.6.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6.4.7 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Arl13B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Arl13B与 EGFR相互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GST-pull down实验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Arl13B对EGFR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Arl13B促进EGFR信号的活化
        3.2.2 Arl13B可以影响EGFR在细胞内的循环
    3.3 讨论
第4章 Arl13B促进EGFR-L858R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干扰Arl13B抑制肺腺癌细胞增值
        4.2.2 敲除Arl13b抑制EGFR-L858R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
        4.2.3 鼠肺腺癌组织切片各指标的表达情况
    4.3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带有EGFR突变的肺腺癌靶向治疗机制
    参考文献

(4)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血浆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LC-MS/MS分析条件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蛋白定量结果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 质谱分析结果
        4 数据分析结果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说明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不可逆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构建及大麻素受体反向激动剂的4D-QSA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可逆型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1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酪氨酸激酶
        1.2 受体酪氨酸激酶
        1.3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1.4 EGFR蛋白酪氨酸激酶
        1.4.1 EGFR酪氨酸激酶的结构
        1.4.2 EGFR蛋白酪氨酸激酶活化机制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1.5 以EGFR为靶点的药物研究进展
        1.5.1 单克隆抗体
        1.5.2 小分子EGFR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第2章 设计目标化合物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2.1.1 设计策略
        2.1.2 分子对接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第3章 合成目标化合物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合成部分
        3.2.1 中间产物的合成通法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通法
        3.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和波谱数据
        3.4 讨论
    第4章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4.1 原理
        4.2 材料与试剂
        4.3 方法
        4.4 结果及初步活性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B_2大麻素受体反向激动剂的3D-QSAR、4D-QSAR研究
    第1章 概述
    第2章 建立模型的方法
        2.1 化合物的结构及活性值
        2.2 建立4D-QSAR的方法
        2.3 建立3D-QSAR的方法
    第3章 模型计算的结果以及讨论
        3.1 4D-QSAR的结果
        3.2 应用域的验证
        3.3 3D-QSAR的结果
        3.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目标化合物IR、~1H-NMR、~(13)C-NMR、ESI-MS图谱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 章 绪论
    1.1 乳腺癌概述
        1.1.1 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1.1.2 乳腺癌发病因素
        1.1.3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1.1.4 乳腺癌TNM分期
        1.1.5 乳腺癌分子分型
        1.1.6 乳腺癌的诊断
        1.1.7 乳腺癌的治疗
    1.2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
        1.2.1 ER信号传导通路
        1.2.2 他莫昔芬耐药机制
        1.2.3 AIs耐药机制
    1.3 SHON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意义
        1.3.1 SHON的定位和生物学功能
        1.3.2 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作用机制
        1.3.3 SHON与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关系
第2 章 构建SHON过表达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材料和器材
        2.2.3 溶液配制
        2.2.4 细胞系
        2.2.5 实验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SHON过表达细胞系的mRNA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SHON过表达细胞系肿瘤特性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3.2.3 溶液配制
        3.2.4 细胞系
        3.2.5 实验方法
        3.2.6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SHON过表达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SHON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3 SHON过表达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3.3.4 SHON过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5 SHON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建立SHON基因敲减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及其肿瘤特性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4.2.3 溶液配制
        4.2.4 细胞系
        4.2.5 实验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SHON基因敲减细胞系的mRNA检测
        4.3.2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4.3.3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4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4.3.5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4.3.6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HON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5.2.3 溶液配制
        5.2.4 细胞系
        5.2.5 抗体
        5.2.6 实验方法
        5.2.7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SHON过表达或敲减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影响
        5.3.2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3.3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3.4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3.6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6.2.3 溶液配制
        6.2.4 细胞系
        6.2.5 抗体
        6.2.6 实验方法
        6.2.7 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SHON过表达或敲减对PTEN表达水平的影响
        6.3.2 SHON降低PTEN的稳定性对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磷酸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调PTEN的表达对SHON致肿瘤作用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7.2.3 溶液配制
        7.2.4 细胞系
        7.2.5 抗体
        7.2.6 实验方法
        7.2.7 统计分析
    7.3 实验结果
        7.3.1 上调PTEN的表达对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磷酸化的影响
        7.3.2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7.3.3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7.3.4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7.3.5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7.3.6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7.3.7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
第9章 结论
第10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GRB2与DEK相互作用通过MEK/Erk/mTOR途径调节神经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胶质瘤数据库,胶质瘤以及非肿瘤样本获取
        2.1.2 细胞系来源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搜集处理和分析
        2.2.2 细胞复苏,换液,传代和冻存
        2.2.3 RNA提取和RT-qPCR检测各样本中RNA的表达情况
        2.2.4 蛋白质提取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量
        2.2.5 质粒和慢病毒的构建以及稳定细胞系的构建
        2.2.6 cck-8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2.7 Transwell实验
        2.2.8 细胞划痕迁移实验
        2.2.9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2.2.10 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实验
        2.2.11 免疫组化实验
        2.2.12 免疫共沉淀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GRB2在人类胶质瘤中上调并与不良预后相关
    3.2 GRB2可调节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凋亡
    3.3 GRB2在体内促进胶质瘤的增殖
    3.4 GRB2与DEK物理关联并促进MEK/Erk/mTOR信号通路
    3.5 DEK是GRB2介导的mTOR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因素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综述 GRB2与EGFR的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8)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生物学功能和协同阿法替尼(Afatinib)抑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创新点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网络药理学分析槲皮素抑制宫颈癌作用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肿节风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筛选
        1.2.2 疾病靶标与药物靶标取交集
        1.2.3 可视化网络信号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三节、讨论
    第四节、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实验验证槲皮素与EGFR相关通路的作用关系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槲皮素降低宫颈癌细胞活力
        2.槲皮素阻滞宫颈癌细胞的G2/M期
        3.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4.槲皮素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
        5.槲皮素不影响EGFR的 m RNA水平
        7.EGFR和 ERK的激活抵抗槲皮素诱导的抗宫颈癌活性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槲皮素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
    1.3 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合成
        1.3.1 目标分子A1-A25的合成路线
        1.3.2 目标分子A26-A35的合成路线
    1.4 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1.4.1 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对野生型EGFR和EGFRL858R/T790M突变体的酶抑制活性
        1.4.2 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对人肺癌细胞(NCI-H1975和PC-9)的增殖抑制活性
    1.5 化合物A19与EGFR~(T790M)突变体的分子对接
    1.6 小结
    1.7 实验部分
        1.7.1 化学合成
        1.7.1.1 实验材料
        1.7.1.2 合成方法
        1.7.2 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1.7.2.1 野生型EGFR和EGFR L858R/T790M突变体的酶抑制活性
        1.7.2.2 人肺癌细胞NCI-H1975和PC-9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
        1.7.3 化合物A19的分子对接模拟
2 基于EGFR抑制剂药效基团的吡唑类化合物库的构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内容
        2.2.1 合成底物的选择
        2.2.2 合成条件的筛选
        2.2.3 反应条件的普适性研究及目标化合物库的扩充
    2.3 实验部分
        2.3.1 化学合成
        2.3.1.1 实验材料
        2.3.1.2 反应底物的合成
        2.3.1.3 氯代腙与丙-2-炔基锍盐合成溴甲基取代吡唑衍生物
        2.3.2 产物表征数据
    2.4 小结
3 基于EGFR的双靶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3.1 背景
    3.2 已发现的EGFR与其他靶标之间的关系
        3.2.1 EGFR和HER2
        3.2.2 EGFR和VEGFR-2
        3.2.3 EGFR和c-Met
        3.2.4 EGFR和PI3K
    3.3 基于EGFR抑制功能的双靶点抑制剂
        3.3.1 EGFR/HER2双靶点抑制剂
        3.3.2 EGFR/VEGFR-2双靶点抑制剂
        3.3.3 EGFR/c-Met双靶点抑制剂
        3.3.4 EGFR/PI3K双靶点抑制剂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EGFR信号通路在年龄相关性皮质骨疏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试剂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论文参考文献)

  • [1]EGFR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金佳宁. 青岛大学, 2021(02)
  • [2]2-芳基-4-芳甲胺基嘧啶类第四代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周志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Arl13B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王田田. 南昌大学, 2021(01)
  • [4]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不可逆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构建及大麻素受体反向激动剂的4D-QSAR研究[D]. 张厚盼. 南昌大学, 2021(01)
  • [6]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D]. 关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7]GRB2与DEK相互作用通过MEK/Erk/mTOR途径调节神经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D]. 陶初明. 南昌大学, 2021(01)
  • [8]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生物学功能和协同阿法替尼(Afatinib)抑癌机制研究[D]. 陈鑫.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二氢喹喔啉酮类EGF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 施涛. 浙江大学, 2021(02)
  • [10]EGFR信号通路在年龄相关性皮质骨疏松中的作用[D]. 刘冠峤.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的细胞内信号传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