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前脑缺血实验模型制作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宇[1](2020)在《RADA16-I及C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卒中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现有的治疗手段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仅用于急性期治疗,传统的中草药存在毒副作用。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细胞死亡会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但近年研究发现,脑损伤会刺激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再生与修复,并持续数月时间,这使得在脑卒中的慢性期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选用可行的方法刺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再生,使其向缺血半影区迁移并分化,产生新的神经元代替凋亡细胞,可以达到神经修复的作用。神经组织工程的三要素:支架材料,神经营养因子,种子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凝胶早在1993年被Zhang等首次提出,因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以模拟细胞三维生长环境,成为优良的支架材料。在1999年该研究团队报道了 RADA16-I,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引发其自组装,形成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CDNF于2007年被Lindholm等人发现,其含有187个氨基酸,并具有两个独特的结构域。CDNF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为神经细胞提供营养,并对神经元的生长起重要作用。大量文献报道了 CDNF对于帕金森疾病的有效治疗及良好的神经修复作用。神经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一种,因为其具有迁移性、分化性、免疫原性、来源广泛等特点,成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需要寻找有效方法刺激神经再生和提高神经保护。已有文献报道了 RADA16-I水凝胶对喉返神经(RLNs)再生有效。CDNF在PD模型中可以减少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另外CDNF可以通过减少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内质网应激来达到神经保护作用。这些结果提示RADA16-I和CDNF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但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两者是否对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有作用尚未见报道。本课题将利用神经组织工程,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LV)显微注射支架材料RADA16-I和神经营养因子CDNF,探究两者对神经干细胞各种特性的影响,并运用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动物行为学等技术研究其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RADA16-I及CD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神经再生的作用。2、RADA16-I及CDNF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3、RADA16-I及C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4、CD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分子机制研究。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右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2 h后拔出栓线实现脑缺血再灌注。2、大鼠脑内定位注射RADA16-I及CDNF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待大鼠无翻正反射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调整耳棒及大鼠头部高低,使前囟点和人字点Z值之差不超过0.05。然后调整定位针至前囟点,将X、Y、Z数值归零,作为参考零点。将定位针移动至指定位置并标记,颅钻打孔。将无菌蒸馏水、10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 RADA16-I+6μg CDNF,分别注射到大鼠脑内侧脑室中。3、BrdU腹腔注射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大鼠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给药,并按大鼠体重50 mg/kg的剂量,连续7天腹腔注射浓度为10 mg/mL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给药后第11天或第25天,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取出的鼠脑放在4%PFA溶液中固定24 h后,用10%、20%、30%的蔗糖溶液脱水。最后进行冰冻切片将组织切成40 μm的薄片,并取特定位置脑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抗体来源属性和使用浓度分别为:BrdU(Sheep,1:500),nestin(Ms,1:500),DCX(Rb,1:500),NeuN(Ms,1:250),GFAP(Rb,1:500),Caspase-3(Rb,1:500)。4、TTC染色及缺血梗死体积计算将大鼠断头,用刀片将大脑切成2 mm的脑片,放入提前配制好的2%TTC(1×PBS作为溶剂)溶液中。并置于37℃烘箱中孵育30 min。用扫描仪扫描正反面并保存图片,用Photoshop分析缺血梗死体积。缺血梗死体积百分比=(白色梗死面积×厚度)/(全层面积×厚度)× 100%。5、组织蛋白提取和SDS聚丙烯凝胶电泳选取大鼠SVZ脑区及缺血半影区的组织,研磨并裂解组织以提取蛋白。通过免疫印迹的方法来检测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根据Longa和Bederon的五分制的方法,在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无神经功能损伤,记为0分;手术对侧前肢不能完全伸展,记为1分;向手术对侧转圈,记为2分;向手术对侧倾倒,记为3分;丧失意识,不能自主行走,记为4分。后续实验选择1~2分的大鼠。7、原代神经干细胞培养取怀孕SD大鼠第13.5天的胚胎前脑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加入适量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种植于6 cm皿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每3天进行一次换液,每5天进行一次传代。8、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检测将3000个左右的细胞接种于24孔板每个孔中,分为四组,在实验第5天进行细胞球拍照,统计各组数量及直径。体外培养5天的神经球接种于24孔板中,分为四组并加入神经干细胞分化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培养第7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抗体来源属性和使用浓度分别为:GFAP(Rb,1:300),Tuj1(Ms,1:200)。实验结果1、RADA16-I及CD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神经再生的作用1.1在侧脑室注射RADA16-I及CDNF重组蛋白,可以促进SVZ脑区细胞的增殖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 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 RADA16-I+6 μg CDNF。给药后第11天,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制作冰冻切片,选取SVZ脑区进行BrdU与nestin、BrdU与DCX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发现,RADA16-I,CDNF,RADA16-I+CDNF三组均比CON组显着增加新生神经干细胞及新生神经祖细胞的数量。1.2在侧脑室注射RADA16-I及CDNF重组蛋白,可以促进细胞向缺血半影区的迁移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 RADA16-I+6 μg CDNF。给药后第11天,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制作冰冻切片,选取缺血半影区进行BrdU与DCX共染。结果发现,RADA16-I,CDNF,RADA16-I+CDNF三组均比CON组明显促进细胞向缺血半影区的迁移。1.3在侧脑室注射RADA16-I,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 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 RADA16-I+6 μg CDNF。给药后第11天,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制作冰冻切片,选取缺血半影区进行BrdU与NeuN共染。结果发现,与CON组相比,注射RADA16-I可以显着增加神经元的数量。1.4在侧脑室注射RADA16-I及CDNF重组蛋白,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缺血2h/再灌注70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 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RADA16-I+6μg CDNF。给药后第25天,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制作冰冻切片,选取缺血半影区进行BrdU与GFAP、BrdU与NeuN共染。结果发现,在缺血半影区,与CON组相比,RADA16-I,CDNF,RADA16-I+CDNF三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显着影响,但三组均可以显着增加神经元的数量。2、RADA16-I及CDNF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2.1 RADA16-I及CDNF重组蛋白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取怀孕SD大鼠第13.5天的胚胎前脑组织,消化成单细胞,24孔板每个孔接种3000个左右的细胞。加入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第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对每个孔中的细胞球进行拍照。统计直径在50~200 nm之间的神经球数量及直径。结果发现,RADA16-I,CDNF,RADA16-I+CDNF三组中的细胞球数量及直径均比CON组明显增加。2.2 RADA16-I及CDNF重组蛋白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取怀孕SD大鼠第13.5天的胚胎前脑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加入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5天后,将细胞球接种在24孔板中(24孔板提前加入飞片和水凝胶)。加入神经干细胞分化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培养第7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发现,RADA16-I,CDNF,RADA16-I+CDNF三组中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3、RADA16-I及CD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3.1 CDNF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功能修复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70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 RADA16-I+6μg CDNF。在给药后第0、1、2、3天,根据Longa和Bederon的五分制的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给药后1天发现,RADA16-I组和CON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NF、RADA 16-I+CDNF两组比CON组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3.2 CDNF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 μg RADA16-I、6 μg CDNF、10 μg RADA16-I+6μg CDNF。给药后第4天,将大鼠断头,进行TTC染色。用Photoshop分析梗死体积,梗死体积百分比=(白色梗死面积×厚度)/(全层面积×厚度)×100%。统计发现,RADA16-I组和CON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NF、RAD A16-I+CDNF两组比CON组明显降低梗死体积百分比,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3.3 CDNF能够减少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通过脑立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分别注射无菌蒸馏水、10μg RADA16-I、6μg CDNF、10μg RADA16-I+6μg CDNF。给药后第11天,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制作冰冻切片,选取缺血半影区进行Caspase3染色。结果发现,RADA16-I组和CON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与CON组相比,CDNF,RADA16-I+CDNF两组均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半影区Caspase3阳性细胞的数量。4、CDNF在脑缺血损伤中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为了探讨CDNF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70 h后,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侧脑室注射CDNF,给药后第1 1天取大鼠缺血侧SVZ和缺血半影区的组织并裂解提取蛋白。通过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检测ERK及STAT3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统计发现,CDNF使SVZ区域的p-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此外CDNF使缺血半影区的p-ERK水平明显升高,p-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由此说明CDNF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再生过程主要是通过STAT3信号通路实现的,而神经保护需要ERK及STAT3通路的参与。实验结论1、RADA16-I及CDNF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SVZ脑区的神经再生。2、RADA16-I及CDNF重组蛋白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3、CD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以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4、CDNF可能通过ERK及STAT3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后的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创新点1、RADA16-I及CDNF具有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再生作用。2、RADA16-I及CDNF具有促进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3、CD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调控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
袁媛[2](2020)在《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前脑神经干细胞对脑缺血小鼠的细胞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人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成体任何一种细胞的潜能,因此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可以在体外大量获得具有疾病治疗价值的功能细胞。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神经干细胞和特定功能神经元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的:脑缺血是一种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在损伤部位会出现神经元的死亡,且这种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目前,临床上尚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 E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其可在体外稳定自我更新并能够分化成多种类型成体细胞,本课题拟将h E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前脑神经干细胞(Forebrain neural stem cells,FNSCs),再通过体内细胞移植,初步探索FNSCs移植治疗对脑缺血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运用化学生物学方法诱导h ESCs定向分化为可自我更新的FNSCs,进一步将FNSCs分化成前脑神经元;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进行相关标志物的表达鉴定。利用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FOXG1基因敲除的h ESCs细胞系以探索其对前脑分化的影响。2.体内实验:将成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移植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构建脑缺血模型。脑缺血7天后,将GFP标记的FNSCs注射到细胞移植组小鼠的脑室内,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5周后,行为学检测评估FNSCs移植对脑缺血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移植的FNSCs在体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等结果显示,在化学成分明确的分化条件下,h ESCs分化为稳定自我更新的FNSCs,细胞表达前脑标志分子FOXG1和OTX2,神经干细胞标志分子NESTIN,SOX2和PAX6,和细胞增殖抗原Ki-67。2.该前脑神经干细胞可自发分化为皮层神经元,表达TBR1、BRN2等皮层神经元的标志分子,以及成熟神经元的标志NEUN。3.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FOXG1基因敲除的h ESCs细胞系。免疫荧光染色及定量PCR结果显示,FOXG1基因片段的缺失并不影响h ESCs分化为前脑神经干细胞。4.通过体内移植FNSCs,我们发现细胞移植组小鼠的运动功能较模型组有明显有改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移植的FNSCs可在体内存活并分化为TUJ1+神经元。结论:1.成功将h ESCs诱导分化为FNSCs,该细胞系可以在体外稳定自我更新,并可进一步分化为前脑皮层神经元。2.在早期h ESCs神经诱导过程中,FOXG1并不是调控前脑神经分化的关键基因。3.FNSCs的体内移植促进了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的运动功能修复。
徐洁[3](2019)在《TRPM7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离子通道膜蛋白TRPM7及其抑制剂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探讨TRPM7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在正常大鼠前脑皮层和原代皮层神经元中检测TRPM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TRPM7在神经细胞的定位;2)建立体外原代皮层神经元的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检测TRPM7表达量的变化,然后用TRPM7离子通道抑制剂CAR、2APB分别作用于OGD/R的神经元,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率;3)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随机将24只SD成年鼠分为Sham组和缺血60min再灌注0h、4h、8h、12h、24h、48h、72h共8组(n=3),检测缺血侧前脑皮层(梗死核心区和周围区)中TRPM7表达量的变化;4)随机将89只SD成年鼠分为Normal组(n=13)、Sham组(n=13)、I/R组(n=20)、I/R+DMSO组(n=5)、I/R+CAR组(n=20)及I/R+2-APB组(n=18),分别按体重予生理盐水、0.5%DMSO、CAR(4mg/kg)、2-APB(50mg/kg)腹腔注射治疗,术后24h检测了因子BCL-2和Bax表达,术后1天、3天、7天用改良的Garci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行为学功能,术后第7天用TTC染色法评估脑梗死体积。结果:1)TRPM7主要表达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而在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少有表达;2)皮层神经元的OGD/R模型中,OGD/R24h组TRPM7表达量较Control组增加(P<0.05),CAR(500?M)或2-APB(100?M)显着减少了OGD/R神经元的凋亡率(P<0.05);3)MCAO/R模型的MCAO/R组中,缺血侧前脑皮层的TRPM7蛋白表达量在再灌注12-72h期间显着增多(P<0.05),再灌注24-48h达到峰值(P<0.05);4)MCAO/R模型中与I/R+DMSO组相比,I/R+CAR组和I/R+2-APB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改善(P<0.05)和脑梗死的体积显着减少(P<0.05),以及I/R+CAR组和I/R+2-APB组前脑皮层中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明显上调和促凋亡因子Bax表达受到抑制性下调(P<0.05)。结论:1)TRPM7在前脑皮层中稳定表达,主要定位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膜;2)TRPM7的蛋白表达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内过表达,参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TRPM7离子通道抑制剂CAR或2-APB能改善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部分分子机制是通过调节凋亡信号通路中抗凋亡因子BCL-2及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
翟茜[4](2019)在《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诱导的炎症反应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基底前脑(basal forebrain,BF)内的胆碱能神经元在动物不同行为状态下的脑皮层活动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睡眠觉醒的调节、皮层活跃度的改变、学习与记忆等,但BF内的胆碱能神经元在调节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因此,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方法选择性激活BF胆碱能神经元,观察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使用脑立体定位仪分别将光纤套管埋置于WT小鼠和ChAT-ChR2-EYFP小鼠的基底前脑,术后恢复一周进行后续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将埋置好光纤的WT小鼠和ChAT-ChR2-EYFP小鼠随机分为光刺激组和未光刺激组(光刺激参数:20 Hz/30 ms,刺激时间为15 s),使用473 nm的蓝光激活WT小鼠和ChAT-ChR2-EYFP小鼠BF的胆碱能神经元,随后收集假手术组、WT光刺激组、WT未光刺激组、ChAT-ChR2-EYFP光刺激组、ChAT-ChR2-EYFP未光刺激组小鼠CLP术后3h和12h的血清、脾脏组织上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结果:WT光刺激组、WT未光刺激组、ChAT-ChR2-EYFP未光刺激组小鼠CLP术后3h和12h炎症因子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ChAT-ChR2-EYFP未光刺激组小鼠相比,ChAT-ChR2-EYFP光刺激组小鼠CLP术后3h和12h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光刺激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能够减轻脓毒症小鼠的全身炎症反应。第二部分迷走神经参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调控目的:迷走神经除调节心率、支气管收缩和胃肠蠕动等生理功能外,还可以调节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的释放。抗炎信号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到达心脏、肝脏、肾脏和脾脏等器官,随后释放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巨噬细胞及其他分泌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的α7型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a7 nAchR)结合,抑制细胞促炎因子的合成。但迷走神经是否介导激活BF胆碱能神经元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这一过程仍需要阐明,因此我们通过切断单侧迷走神经的方法观察迷走神经在BF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炎症反应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对埋置好光纤的WT小鼠和ChAT-ChR2-EYFP小鼠实施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切除术(left cervical vagotomy,LcVGX),3天后建立CLP脓毒症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WT光刺激组、WT光刺激+LcVGX组、ChAT-ChR2-EYFP光刺激组、ChAT-ChR2-EYFP光刺激+LcVGX组,使用473 nm的蓝光激活(光刺激参数:20 Hz/30 ms,刺激时间为15 s)小鼠BF的胆碱能神经元,随后收集小鼠CLP术后3h和12h的血清、脾脏组织上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结果:WT光刺激组、WT光刺激+LcVGX组小鼠CLP术后3h和12h炎症因子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切除对外周炎症反应的调节几乎无影响;前期结果表明,光刺激激活ChAT-ChR2-EYFP小鼠BF的胆碱能神经元能够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而实施LcVGX的ChAT-ChR2-EYFP光刺激小鼠炎症因子下降的现象被逆转。结论:迷走神经参与并介导了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调控,在脓毒症神经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部分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调节脓毒症炎症反应的中枢机制目的:激活BF胆碱能神经元通过迷走神经减轻脓毒症的全身炎症反应,但BF胆碱能神经元调节炎症反应的中枢机制并不明确。方法:将埋置好光纤的ChAT-ChR2-EYFP小鼠随机分为两组,ChAT-ChR2-EYFP光刺激组和ChAT-ChR2-EYFP未光刺激组,使用473 nm的蓝光激活(光刺激参数:20 Hz/30 ms,刺激时间为15 s)小鼠BF的胆碱能神经元,刺激3h后进行心脏灌注取脑,将脑组织进行甲醛后固定和蔗糖梯度脱水,最终采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核团c-Fos的表达变化。结果:光刺激ChAT-ChR2-EYFP小鼠BF胆碱能神经元后,观察到BF区域出现许多c-Fos 阳性ChAT 阳性双标的神经元。不仅如此,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腹侧部(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ventral part of the solitary nucleus,DMN/SolV)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也增多,但c-Fos 阳性神经元并不是胆碱能神经元。而未进行光刺激的ChAT-ChR2-EYFP小鼠,在BF和DMN/SolV区域几乎没有c-Fos的表达。结论:选择性激活小鼠BF的胆碱能神经元可以兴奋DMN/SolV的神经元,且DMN/SolV处兴奋的神经元是非胆碱能的其他类型神经元。第四部分DMN/SolV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外周炎症反应的调节目的:区分DMN/SolV区域c-Fos阳性神经元的类型,探索DMN/SolV此类神经元参与调节脓毒症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对DMN/SolV区域c-Fos 阳性神经元的类型进行筛选。脾内注射交感神经毁损药物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阻断脾脏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传入,药物注射后12h收集小鼠血清、脾脏组织上清样本,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结果:DMN/SolV区域c-Fos 阳性TH阳性神经元占35.2%,而c-Fos 阳性ChAT阳性神经元仅占6.1%,说明DMN/SolV c-Fos 阳性神经元主要是多巴胺能神经元。此前结果已表明,光刺激ChAT-ChR2-EYFP小鼠BF胆碱能神经元导致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下降,给予光刺激ChAT-ChR2-EYFP小鼠脾内注射6-OHDA后,这种炎症因子下降的现象被逆转。结论:DMN/SolV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了 BF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外周炎症反应的调节,BF-DMN/SolV-迷走神经可能是脓毒症抗炎效应产生的具体机制。
刘小艳,严德萍,陈建鸣,赵欣,张宇,张策,李建国[5](2018)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夹闭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夹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为脑卒中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模型组,自由饮食。术前禁食过夜,用水合氯醛麻醉(40 mg/100 g,腹腔注射),将大鼠固定于操作台上。沿第一颈椎内斜向上的神经来寻找翼突孔,用尖端细长的电烙铁电凝双侧翼小孔下方的椎动脉,缝合皮肤。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穿线并缝合皮肤,夜间禁食。次日,用动脉夹夹闭清醒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15 min,造成短暂前脑缺血。假手术组中除不电凝椎动脉和不夹闭颈总动脉外,其他操作与模型组相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大鼠造模成功43只,成功率为66.2%,模型成功后存活40只,存活率为93.0%。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紧密整齐,结构正常,细胞核圆而规则。缺血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量显着减少,大量锥体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核不规则并固缩深染,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结论: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夹闭法可以制备理想的大鼠脑缺血模型,成功率高,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
王慧彬[6](2019)在《脑缺血后GABA A型受体调节剂对轴突再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卒中是全球人类残疾和死亡主要的原因,缺血性梗死是其最常见的亚型之一。溶栓和机械取栓虽然有效,但仅限于急性期治疗。与之相比,缺血后脑组织的修复及其可塑性能够为多种治疗方法提供长达数月的治疗时间窗。卒中后脑组织的修复及其可塑性包括神经元发生,轴突再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发生及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化等,这与其运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寻求一种有效的能够增强卒中后脑组织修复及其可塑性,进一步促进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GABA A型受体介导的细胞膜去极化和兴奋性在大脑的发育和可塑性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分别应用GABA A型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和拮抗剂L655,708对GABA A型受体进行干预,研究GABA A型受体调节剂对缺血后大鼠慢性恢复期轴突再生,少突胶质细胞发生以及轴突髓鞘化和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的分组:使用Wistar大鼠,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为以下3组:假手术组(n=14)、缺血组(n=16)、缺血+蝇蕈醇组(n=17)。第二部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4)、缺血组(n=14)、缺血+L655,708组(n=15)。2.大鼠ET-1脑缺血模型制备:使用立体定位仪定点注射ET-1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将生理盐水稀释的ET-1(浓度为0.5μg/μl)注入大鼠左侧大脑皮层及纹状体的3个位点,每点2μl。假手术组大鼠在异氟烷诱导麻醉后,于相同位点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大鼠蝇蕈醇泵入:在脑缺血术后第7天,将装有蝇蕈醇(10mM)的微量注射泵埋入健侧运动皮层。持续泵入14天,速度为0.5μl/h。4 L655,708治疗:在脑缺血术后第7天,给予Wistar大鼠1mg/kg L655,708溶于DMSO中腹腔注射,持续2周。5.皮质脊髓束BDA顺行标记:缺血术后14天,将0.01mol/L PBS溶解BDA至10%,注射于右侧大脑运动皮层。6.行为学测试:脑缺血术后5周(第一部分)/4周(第二部分),应用梯形平衡木行走实验,粘贴实验以及圆筒实验测定大鼠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7.组织材料的制备: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剩余大鼠84只,每组14只。每组随机选出3只共18只作为WB实验材料。剩余68只鼠用4%甲醛灌流固定,后作为免疫荧光实验材料。8.WB检测:用WB检测大鼠损伤皮层周边区域NogoA,NogoR,RhoA,ROCK,MBP的蛋白表达量,以及失神经支配脊髓区域PSD-95,vGlut1的表达量。9.免疫荧光染色: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测大鼠梗死区域周边NogoA,NogoR,RhoA,ROCK,GFAP,Iba-1,NG2/DAPI阳性细胞,失神经支配脊髓区域PSD-95,vGlut1阳性细胞及BDA标记轴突芽生情况。10.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动物生存情况共有62只大鼠进行了ET-1缺血模型手术,术中有2只死亡。在实验过程中,共有4只大鼠因无法完成行为学测试被剔除。2.蝇蕈醇不能有效的促进大鼠脑缺血后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至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在大鼠的脊髓C5-7失神经支配侧(右侧),脑缺血后健侧(右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越过中线的轴突芽生总长度明显升高(P<0.01),经过2周蝇蕈醇的治疗后,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越过中线的轴突芽生总长度与缺血组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3、蝇蕈醇不能抑制缺血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的表达大鼠脑缺血损伤皮层周边区域的NogoA,NogoR,RhoA,ROCK的蛋白表达量及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而慢性期在健侧皮层泵入蝇蕈醇的治疗对损伤皮层周边区域NogoA,NogoR,RhoA,ROCK的蛋白表达量及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影响(P>0.05)。4、蝇蕈醇能够部分恢复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内突触标记物的表达量缺血后,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内突触标记物PSD-95,vGlut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蝇蕈醇的治疗可以使PSD-95表达量增高(P<0.01),但对vGlut1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P>0.05)。5、蝇蕈醇能够部分提高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在平衡木实验中,蝇蕈醇的治疗能够降低大鼠平衡木的错误百分率(前爪P<0.01;后爪P<0.01)。在圆筒实验中,蝇蕈醇的治疗并没有降低缺血大鼠上肢的触壁偏移率(P>0.05)。在粘贴实验中,经蝇蕈醇治疗后首次触碰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是摘除时间虽然有缩短,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梗死体积的测量缺血组与缺血+L655,708组之间脑缺血梗死体积没有明显差异(P>0.05)。7.L655,708能够有效的促进大鼠脑缺血后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至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在大鼠C5-7段脊髓的失神经支配侧(右侧),脑缺血后大鼠大脑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越过中线的轴突芽生总长度明显增加(P<0.01),经过2周L655,708的治疗后,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越过中线的轴突芽生总长度与缺血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8.L655,708能够抑制缺血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的表达脑缺血损伤区域周围皮层的NogoA,NogoR,RhoA,ROCK的蛋白表达量及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而L655,708治疗使损伤区域周围皮层的Nogo-A,NogoR,RhoA,ROCK的蛋白表达量及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9.L655,708治疗能够恢复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内突触标记物的表达L655,708的治疗可以使缺血后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内PSD-95和vGlut1的表达量增高(P<0.01)。10.L655,708治疗能够促进星形状胶质细胞再生、小胶质细胞再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发生,以及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化缺血后,经L655,708的治疗,MBP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GFAP,Iba-1,NG2标记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增多(P<0.01)。11.L655,708能够促进缺血后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在平衡木实验中,L655,708治疗能够减少缺血大鼠平衡木的错误百分率(前爪P<0.01;后爪P<0.01)。在圆筒实验中,L655,708治疗能够降低缺血大鼠上肢的触壁偏移率(P<0.05)。在粘贴实验中,经L655,708治疗后首次触碰时间和摘除粘贴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证实脑缺血慢性修复期应用蝇蕈醇激动GABA A型受体能够轻度地促进缺血大鼠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但是激动GABA A型受体并不能促进轴突再生以及改善梗死区域周围皮层的轴突生长抑制环境。而L655,708拮抗GABA A型受体能够通过抑制NogoA/NogoR和RhoA/ROCK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大鼠的轴突再生,少突胶质细胞增生以及轴突髓鞘化和运动功能恢复。因此,蝇蕈醇不能作为缺血后脑保护和脑可塑性的治疗药物。L655,708具有不良副作用少的优点,使其有可能成为在缺血后急性期和恢复期促进脑组织修复和行为学恢复的药物。
张高小[7](2015)在《神经保护药物TBN在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的药效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参照CFDA、FDA和STAIR有关脑卒中药物药效学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在SD大鼠永久性缺血脑卒中模型、缺血再灌注脑卒中模型以及全脑缺血脑卒中模型中系统规范的研究TBN的药效学作用,并在永久性缺血脑卒中模型中对TBN的保护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TBN进入临床试验提供实验基础;同时,通过完成TBN药效学研究,在本实验室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脑卒中药物临床前药效学研究体系,用于其它脑卒中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方法1.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SD大鼠损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量变化,建立永久性缺血脑卒中模型,结合实验过程中大鼠体重、体温、血气等生理指标的监测,以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行为学变化和脑梗死面积为主要观察指标,系统的研究TBN在永久性缺血脑卒中模型中的量效关系、治疗时间窗、药效学作用以及不同给药方式的药效学作用。2.应用线栓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缺血再灌注脑卒中模型,术后静脉推注给予受试化合物TBN,联合实验过程中脑血流量、血气、心率、血压、体重、体温等生理参数的监测,以大鼠Rotarod、Longa以及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三种行为学指标和脑梗死面积为主要指标,研究TBN在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中的药效学作用;3.通过结扎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脑卒中模型,术后7天一天2次静脉注射给予30 mg/kg的受试化合物TBN,以Y迷宫、新物体识别、步态分析主要指标,联合脑血流量、血气、体重、体温等生理参数的监测,研究TBN在全脑缺血脑卒中大鼠中的长期药效学作用;4.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技术,探讨TBN保护缺血脑卒中损伤的可能作用机理,为阐明TBN的药效学提供理论基础。结果1.在sd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实验前和实验结束时称量记录大鼠体重,各组之间大鼠体重在术后均显着降低,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在该实验中tbn对永久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体重没有影响。实验采用neurologicalseverityscore法分别在大脑中动脉栓塞后3h和24h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实验结果显示:tbn可以有效的改善缺血大鼠的行为、感觉、平衡、反射功能;缺血24h后,脑组织切片染色可见10mg/kg的tbn、30mg/kg的tbn、90mg/kg的tbn均能显着减小大鼠的脑梗死面积,保护率分别为16.64%、14.50%和22.82%。在tbn量效关系研究中,tbn最低起效剂量为10mg/kg。在tbn治疗时间窗研究中,tbn治疗时间窗可达6h。在tbn给药方式研究中,tbn静脉连续给药药效学作用优于tbn静脉推注给药药效学作用。2.在sd大鼠缺血再灌注脑卒中模型中,实验采用rotarod法、longa法以及neurologicalseverityscore三种方法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rotarod法结果显示,10mg/kg的tbn和90mg/kg的tbn在实验第9天时均可以显着的提高缺血大鼠在转棒上的滞留时间,其中90mg/kg的tbn治疗作用与edaravone效能相近,而川芎嗪无明显改善作用;longa法结果显示,30mg/kg的tbn和90mg/kg的tbn可以有效的改善缺血大鼠行为学缺失症状;neurologicalseverityscore法证明10、30、90mg/kg的tbn在实验第9天可以有效的综合改善缺血大鼠的行为、感觉、平衡、反射功能,其中90mg/kg的tbn从实验第3天开始就能显着改善脑卒中动物neurologicalseverityscore。脑梗死染色可见低、中、高剂量的tbn均能显着减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其保护率分别为21.7%、31.3%、36.3%。10mg/kg的tbn保护作用与85mg/kg的tmp·hcl保护作用相当(与90mg/kg等摩尔浓度),90mg/kg的tbn保护作用和edaravone6mg/kg保护作用相当,但edaravone6mg/kg剂量是临床使用剂量的13倍。3.在全脑缺血脑卒中模型中,tbn给药一周后,实验采用y迷宫、新物体识别、步态分析对大鼠的学习记忆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实验连续观察6周。结果可见,无论是在y迷宫实验中,还是在新物体实验中,tbn均能提高全脑缺血脑卒中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药效与临床一线用药Memantine药效相当;而在步态分析中,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TBN组与模型组相比也未见统计学差异;在病理学研究中,TBN可以显着的增加全脑缺血脑卒中大鼠神经元细胞数目,并能保护神经纤维的损伤。4.TBN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可见,在缺血24 h永久性缺血脑卒中模型中,90 mg/kg的TBN可以显着的降低脑卒中大鼠氧化损伤指标4-HNE和8-OHd G的表达,增加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半影区神经细胞数目,降低神经胶质细胞数目。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BN可以通过上调p-Akt通路,从而上调Bcl-2、下调Bax、抑制Cyt C释放、降低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TBN可以上调PSDS95、CNPase、MEF2C蛋白的表达,降低脑卒中大鼠神经细胞轴突和突触的损伤;TBN还可以通过促进VEGF和MEF2C蛋白的表达,保护半影区脑实质内的微小血管。在正常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线粒体实验中,TBN可以降低抗霉素A诱导的线粒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自由基对线粒体膜脂质氧化损伤,并能显着抑制CaCl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结论1.TBN在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全脑缺血脑卒中大鼠中均能显着的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缺损,并能显着降低脑梗死面积或保护神经原细胞损伤,其药效优于临床上使用的依达拉奉和川芎嗪。TBN最低起效剂量为10 mg/kg,治疗时间窗为6 h。2.TBN可以清除线粒体内自由基和抑制线粒体内钙超载,并且可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和MEF2C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损伤;TBN通过上调PSDS95、CNPase、MEF2C蛋白表达,降低脑卒中大鼠神经细胞轴突和突触的损伤;TBN通过上调VEGF和MEF2C蛋白表达,保护缺血脑卒中半影区脑实质内微小穿支血管。
张会军[8](2015)在《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文中认为脑缺血的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居所有疾病之首,虽然目前溶栓治疗可以使许多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但是由于针对随之而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却没有很好的方法,导致脑缺血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所以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很重要。SENP1参与底物蛋白的去SUMO修饰,虽然之前研究结果表明SUMO蛋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有关去SUMO化修饰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却没有涉及。本研究探讨了SENP1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脑缺血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综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生物化学、行为学、电生理记录等实验技术,研究WT小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6、12及24小时后SENP1表达,发现SENP1表达升高并且不是通过转录水平;应用SENP1flox/flox小鼠和CamKIIα-cre小鼠交配生产的海马及前脑皮层特异性神经元SENP1敲除(SENP1 cKO)小鼠给予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处理后,皮层区域梗死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WT增加;TUNEL染色及激活型caspase-3检测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SENP1 cKO小鼠皮层缺血区域神经细胞凋亡较野生性(WT)明显增多,动力相关蛋白1(Drp1)在SENP1缺乏的情况下SUMO1修饰水平较WT明显升高,蛋白稳定性增加,促进线粒体形态改变导致线粒体途径凋亡增加,可能是SENP1缺乏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综上所述,研究发现SEN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主要作用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而且这种保护机制可能与调节Drp1的SUMO1修饰水平有关,所以本研究结果可能会为临床脑缺血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龚自力[9](2014)在《超声微泡促进骨髓间质细胞跨血脑屏障迁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损伤很容易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其原因体现在脑组织对自身的损伤修复能力不强,同时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研究学者通过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证明:移植胚胎神经细胞和多能干细胞可促进损伤脑组织的修复,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示细胞移植方法是治疗缺血脑损伤的很有希望的途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骨髓间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是最有潜力的一种修复细胞,其在脑内移植后,能够存活下来,并不断迁移和分化,而后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障碍。移植细胞促进脑损伤修复的机制包括替代坏死细胞功能、抑制局部瘢痕形成和促进损伤局部神经再生等,而移植细胞向脑损伤局部的迁移是促进脑损伤修复的前提。因此,探讨促进移植细胞向脑损伤局部迁移的措施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血脑屏障影响经静脉移植细胞向脑损伤局部的迁移,降低移植治疗效果。近年研究发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可安全、有效地暂时性开放血脑屏障,促进治疗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提高脑实质内药物浓度,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但目前尚未见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对移植细胞向脑内迁移影响的研究报道。因此,深入探讨超声联合微泡技术促进经静脉移植骨髓间质细胞向脑内迁移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有望为缺血性中风带来新的治疗途径。研究内容:(1)评价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脑屏障完整性: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模型动物血脑屏障完整性:包括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基底膜和星形胶质细胞伪足完整性;观察血脑屏障结构蛋白表达:包括脑血管内皮细胞;闭合蛋白claudin-5基底膜;IV胶原、层连蛋白星型胶质细胞突起;S100B蛋白等;评价血脑屏障功能:光镜观察伊文思蓝渗出量,电镜下观察硝酸镧染色。(2)观察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对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3)观察超声联合微泡技术能否影响经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细胞向缺血性脑损伤区迁移的活动:观察体外扩增和鉴定骨髓间质细胞;观察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质细胞;不比较骨髓间质细胞向脑缺血损伤区迁移的数量和距离;观察AchE阳性纤维密度。(4)观察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对经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细胞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水迷宫试验观察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研究结果:(1)缺血再灌注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2)超声微泡可以开放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3)超声微泡可以有效开放BBB,并促进MSCS向脑内迁移和AchE阳性纤维增多。(4)超声微泡联合MSCs移植可以促进前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研究结论:超声微泡可以显着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脑内的迁移,进而促进前脑缺血大鼠行为能力的显着提高,MSCs颅内移植可以改善前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对记忆能力影响小。MSCs取材简单,扩增迅速,来源丰富,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超声微泡开放血脑屏障的机制和MSCs颅内移植移植促进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卢园[10](2014)在《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比银杏叶提取物及通心络超微粉这两种药物对于进行脑缺血再灌注处理后的SD大鼠海马的NO(Nitric oxide,一氧化氮)产生量的影响,探讨两者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选择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最后总共22只入组:生理盐水组(n=8只)、7-硝基吲唑(7-Nitroindazole,7-NI)组(n=4只)、银杏叶提取物组(n=5只)以及通心络超微粉组(n=5只)。通过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模型:实验第1天,在苯巴比妥(40mg·kg-1)腹腔注射麻醉下,手术显露大鼠两侧的椎动脉并采用电烧灼法进行永久性闭塞;第2天,通过腹腔注射20%的乌拉坦(1.2g·kg-1)麻醉大鼠,将其仰卧位置于手术台上,在颈部正中取一长约1.5cm的切口,游离并手术显露大鼠两侧颈部血管,随后用5g重物同时悬挂在两侧宽松围绕在颈总动脉的手术线上,持续10分钟后移除,松开两侧丝线,维持灌注60min,造成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模型前20分钟内,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实验中,分别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连通大鼠右侧股动脉,激光超声仪探入大鼠左侧海马区,一氧化氮监测仪定位于大鼠右侧海马区来测定并记录SD大鼠的动态血压、海马内血流量及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模型制作前,四组SD大鼠(生理盐水组、7-NI、银杏叶提取物组及通心络超微粉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和海马的血流量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四组SD大鼠在实验前及缺血过程中及缺血再灌注时上述各组指标组内及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大鼠的脑缺血模型予以再灌注10分钟后,其海马内NO的表达达到一个高峰,数值分别为:对照组(2218.75±243.64)pA,7-N I 组(900 ±98.43)pA,银杏叶提取物组为(730±106.18)pA,通心络超微粉组(870 ± 127.33)pA;7-NI组和通心络超微粉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NO的表达差异十分显着(p<0.001)。通心络超微粉组与7-NI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心络超微粉组与银杏叶提取物组相比较,银杏叶提取物比通心络超微粉组对于NO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产生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通心络超微粉、7-NI均可以减少NO的产生,银杏叶提取物比通心络超微粉影响更显着,这可能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海马神经元的机制之一,并为临床神经保护治疗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大鼠前脑缺血实验模型制作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前脑缺血实验模型制作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RADA16-I及C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原始记录 |
致谢 |
附件 |
(2)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前脑神经干细胞对脑缺血小鼠的细胞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人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鉴定 |
2.2 体外诱导hESCs分化为FNSCs |
2.3 FNSCs的体外自发分化 |
2.4 FOXG1基因缺失对FNSCs分化的影响 |
2.5 FNSCs的体内移植实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TRPM7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 |
1.1.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 |
1.1.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
1.1.4 TRPM7的概述 |
1.1.5 TRPM7的离子通道抑制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策略 |
1.2.2 TRPM7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TRPM7在神经细胞表达类型的研究 |
1.3.2 TRPM7在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间表达趋势的研究 |
1.3.3 TRPM7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
1.4 研究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
第二章 TRPM7在神经元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细胞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培养 |
2.3.2 建立OGD再灌注模型与实验分组 |
2.3.3 神经元样品制备 |
2.3.4 脑组织样品的制备 |
2.3.5 RNA的提取 |
2.3.6 逆转录PCR |
2.3.7 蛋白质提取 |
2.3.8 溶液配制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9 免疫荧光染色 |
2.3.10 冰冻切片 |
2.3.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3.12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TRPM7在大鼠正常前脑皮层中稳定表达 |
2.4.2 TRPM7主要表达在正常前脑皮层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 |
2.4.3 TRPM7在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原代皮层神经元中表达增加 |
2.4.4 TRPM7离子通道抑制剂可减少氧糖剥夺再灌注神经元的凋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RPM7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建立MCAO再灌注模型 |
3.3.2 脑组织样品的制备 |
3.3.3 实验动物分组 |
3.3.4 Weastern blotting |
3.3.5 冰冻切片 |
3.3.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3.7 神经行为学评分 |
3.3.8 TTC染色 |
3.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10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大鼠急性脑缺血1小时后再灌注加重脑损伤 |
3.4.2 TRPM7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显着增加 |
3.4.3 TRPM7离子通道抑制剂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2和Bax的表达 |
3.4.4 TRPM7离子通道抑制剂CAR或2-APB可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诱导的炎症反应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迷走神经参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调控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调节脓毒症炎症反应的中枢机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DMN/SolV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外周炎症反应的调节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夹闭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模型制作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生存情况 |
2.2 组织学检查 |
3 讨论 |
(6)脑缺血后GABA A型受体调节剂对轴突再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GABAA型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对脑缺血后大鼠的轴突再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试剂配制 |
2.1.3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颅内注射ET-1 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 |
2.3.2 微量渗透泵颅内持续蝇蕈醇治疗 |
2.3.3 BDA顺行标记大鼠大脑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 |
2.3.4 大鼠梯形平衡木行走实验 |
2.3.5 圆筒实验(图5) |
2.3.6 粘贴实验(图6) |
2.3.7 Western blot实验材料准备 |
2.3.7.1 组织蛋白的提取 |
2.3.7.2 蛋白浓度测定 |
2.3.8 免疫荧光组织切片准备 |
2.3.9 免疫荧光染色 |
2.3.10 Western blot |
2.3.11 图像处理与分析 |
2.3.1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实验动物(图7) |
3.2 蝇蕈醇不能促进大鼠脑缺血后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图8) |
3.3 蝇蕈醇不能抑制缺血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的表达(图9) |
3.4 蝇蕈醇治疗能够部分恢复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内突触标记物的表达(图10) |
3.5 蝇蕈醇能够部分促进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图11)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缺血大鼠突触外GABAA型受体抑制对其形态学发生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6 前言 |
7 材料与方法 |
7.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7.1.1 主要试剂 |
7.1.2 主要试剂配制 |
7.1.3 主要仪器 |
7.2 实验动物分组 |
7.3 实验方法 |
7.3.1 颅内注射ET-1 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 |
7.3.2 L655,708 腹腔注射 |
7.3.3 皮质脊髓束生物素化葡聚糖胺顺行标记 |
7.3.4 行为学测试 |
7.3.5 组织材料准备 |
7.3.6 脑梗死体积检测 |
7.3.7 免疫荧光染色 |
7.3.8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7.3.9 图像分析处理 |
7.3.10 统计学处理 |
8 结果 |
8.1 动物生存情况 |
8.2 梗死体积 |
8.3 L655,708 促进脑缺血后大鼠健侧运动皮层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图12) |
8.4 L655,708 能抑制缺血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的表达(图13) |
8.5 L655,708 治疗能够恢复失神经支配侧脊髓内突触标记物的表达(图14) |
8.6 L655,708 治疗促进星形状胶质细胞再生,小胶质细胞再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发生,以及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化(图15) |
8.7 L655,708 治疗能够促进缺血后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图16) |
9 讨论 |
10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神经保护药物TBN在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的药效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缺血性脑卒中 |
1.1.1. 脑卒中发病概述 |
1.1.2. 缺血性脑卒中定义及其病理变化 |
1.1.3. CIS发病机制 |
1.1.4. CIS主要治疗策略 |
1.1.5. 神经保护剂研发概况 |
1.2. 神经保护剂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要点概述 |
1.2.1. 神经保护剂临床前药效研究总体指导原则 |
1.2.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3. 实验模型的选择 |
1.2.4. 线栓法脑卒中模型造模过程中的要点概述 |
1.2.5. 实验环境的影响和生理指标的控制 |
1.2.6. 实验指标 |
1.2.7. 神经保护剂量效关系研究 |
1.2.8. 神经保护剂治疗时间窗研究 |
1.2.9. 神经保护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
1.2.10. 其它问题 |
第二章 神经保护剂药效学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实验质量控制 |
1. 实验人员技能水平的培训、实验方案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管理体系的建立 |
2. CIS大鼠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三章 TBN在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量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TBN在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药效学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TBN、NXY-059、TMP在大鼠永久性缺血脑卒中模型中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TBN在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治疗时间窗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TBN不同给药方式对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BN静脉推注给药和静脉点滴给药对P-MCAO模型大鼠保护作用研究 |
3.2. TBN在正常大鼠中单次静脉点滴和静脉推注给药血浆药物浓度的研究 |
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TBN对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符合性 |
3.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实验讨论与结论 |
第九章 TBN对全脑缺血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结论 |
第十章 TBN对缺血脑卒中大鼠保护作用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BN在正常大鼠皮层神经线粒体和P-MCAO模型大鼠半影区脑组织神经细胞中的抗氧化作用机理研究 |
3.1.1. TBN对抗霉素A诱导的SD正常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线粒体内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1.2. TBN对抗霉素A诱导的SD大鼠线粒体MDA的影响 |
3.1.3. TBN对CACL2诱导的SD大鼠线粒体肿胀的影响 |
3.1.4. TBN通过降低P-MCAO大鼠皮层脑组织神经细胞 4-HNE和 8-OHDG含量,保护半影区脑组织神经细胞损伤 |
3.2 TBN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P-MCAO大鼠半影区脑组织神经细胞损伤 |
3.2.1. TBN给药后P-MCAO大鼠半影区脑组织HE染色结果 |
3.2.2. TBN对P-MCAO大鼠半影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2.3. TBN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保护P-MCAO大鼠半影区神经细胞的损伤 |
3.2.4. TBN对P-MCAO大鼠半影区脑组织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TBN通过促进CNPASE、PSD95和MEF2C蛋白表达,抑制P-MCAO大鼠半影区神经细胞轴突和突触的损伤 |
3.3.1 TBN对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半影区脑组织CNPASE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2 TBN对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半影区脑组织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3 TBN对永久性缺血脑卒中大鼠半影区脑组织神经修复蛋白MEF2C的影响 |
3.4 TBN通过调控P-MCAO大鼠半影区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保护神经细胞损伤和血管损伤 |
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实验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2.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SENP1 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
3.2 SENP1 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建立 |
3.3 SENP1 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变化 |
3.4 SENP1 缺乏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5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检测及NMDA电流记录 |
3.6 脑缺血再灌注WT及cKO小鼠缺血区皮层细胞凋亡检测 |
3.7 SENP1 缺乏对线粒体形态影响 |
3.8 SENP1 敲除后Drp1 及其SUMO1 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前后的变化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超声微泡促进骨髓间质细胞跨血脑屏障迁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对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对经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细胞向缺血性脑损伤区迁移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对经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细胞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Microbubble combined with ultrasound technology in the role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schemic sroke |
Reference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的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 |
1.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 |
1.4 生理指标检测 |
1.5 海马内一氧化氮浓度检测 |
1.6 海马血流测定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生理学指标 |
2.2 平均动脉血压变化 |
2.3 海马内血流的影响 |
2.4 海马内NO生成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梗死后NO产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大鼠前脑缺血实验模型制作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RADA16-I及C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星宇. 山东大学, 2020(02)
- [2]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前脑神经干细胞对脑缺血小鼠的细胞治疗研究[D]. 袁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TRPM7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徐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选择性激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脓毒症诱导的炎症反应作用及其机制[D]. 翟茜. 浙江大学, 2019(03)
- [5]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夹闭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J]. 刘小艳,严德萍,陈建鸣,赵欣,张宇,张策,李建国. 中国医学创新, 2018(14)
- [6]脑缺血后GABA A型受体调节剂对轴突再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D]. 王慧彬.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7]神经保护药物TBN在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中的药效与作用机理研究[D]. 张高小. 暨南大学, 2015(10)
- [8]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D]. 张会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 [9]超声微泡促进骨髓间质细胞跨血脑屏障迁移的实验研究[D]. 龚自力. 第三军医大学, 2014(11)
- [10]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D]. 卢园.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