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孢甲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9)在《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基础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已成常态,多药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模式。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多药治疗中十分常见,但因安全性问题,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关注品种,其临床联合用药的情况复杂,然而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础却相对薄弱,给临床用药带来未知的效益或风险。丹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受到多个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专家共识的推荐,已经形成了《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但其在联合用药方面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依据临床文献研究和通过临床数据挖掘,基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发感染的临床实际情况,及在这种情况下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临床高频联用的应用实际,且两者有较多体内共同转运蛋白靶点的研究报道,选择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作为代表性联合用药组合,从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等角度,评价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的相互作用特性及作用机制,以期发现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临床联合用药潜在的效益与风险,为后期完善丹红注射液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并为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提供研究基础。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清热解毒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现状。进一步检索丹红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临床联合用药现状,及各自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为设计临床数据挖掘和药物相互作用方案,发现药物相互作用特征和可能机制提供基础。(一)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联合用药现状临床常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是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用于治疗各种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能够协同增效,但是两者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报道较少。常见临床报道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出现配伍禁忌,但是两者联合用药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二)丹红注射液及头孢菌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文献研究1.目前只有少量关于丹红注射液与头孢菌素配伍禁忌的文献报道,但没有检索到两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文献。丹红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有各自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丹红注射液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性药动学相互作用,其主要酚酸类成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体外能够显着抑制人肝微粒体9种CYP 450亚型酶和大鼠肝微粒体相应的亚型酶;在转运体方面,丹红注射液能够显着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OAT3和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1B1和OATP1B3。2.头孢菌素类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主要在血浆蛋白和转运体两个方面:头孢曲松是蛋白结合率较高的代表药物;与头孢菌素类相关的摄取型转运体主要是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和OAT3、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1B1和OATP1B3,及肠道寡肽转运体PEPT1和PEPT2;有关的外排型转运体主要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MRP4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二、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筛选出2013年~2015年使用丹红注射液患者7713例病案,建立丹红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数据库,共登记73653条有效用药记录,针对患者人口学特征、主要诊断及联合用药情况开展数据挖掘,为设计药物相互作用实验方案提供临床依据。(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的关联规则分析1.使用丹红注射液的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占75.82%,临床主要诊断为高血压(72.29%)、脑梗塞(58.25%)、冠心病(40.94%)和糖尿病(27.28%),四大诊断关联密切,超过90.22%的患者有并发症。2.选取6935例四大诊断患者的有效用药信息66729条,按不同年份、性别和年龄段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丹红注射液与抗血小板药、调血脂药、脑血血管疾病用药及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频次逐年递增;女性患者更多见联合使用心血管疾病用药(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90%,最小提升度1.00),男性患者更多见联合使用脑血管疾病用药(最小支持度15%,最小置信度90%,最小提升度1.00);80岁以下患者多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脑血管疾病用药,80岁以上患者多见联合使用心血管疾病用药和利尿药(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65%,最小提升度1.00)。(二)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1.患者年龄60岁及以上占86.27%,主要的并发感染诊断为肺部感染(25.05%)、尿路感染(9.19%)和肠胃炎(8.90%),出现频率最高关联密切的诊断为高血压和肺部感染(支持度25.05%)。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频次最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菌素类(68.77%),其次喹诺酮类(32.01%),再次青霉素类(11.31%),其中联用频次最高的品种为头孢曲松。2.基于江苏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033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有10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有8例是联合使用头孢类,但不能判断不良反应/事件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必然相关。临床文献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与头孢类抗菌药物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且两者在体内的共同靶点相对较多,因此将联用频次最高的头孢曲松作为头孢类代表,与丹红注射液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三、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由于头孢曲松体内不被代谢,本章基于药物分布和排泄过程研究了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及作用机制。(一)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1.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过程中,单次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头孢曲松对丹红注射液体内过程的影响,联合用药导致p-香豆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显着下降(P<0.05),丹红注射液对头孢曲松的体内药动学影响较小。2.多次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对头孢曲松体内过程的影响。多次联合用药7天,头孢曲松最高血药浓度降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先使用丹红注射液7天,再联合使用头孢曲松7d,显着降低头孢曲松的血药浓度和体内暴露量,丹红注射液中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着增加。3.单次与多次联合用药都可降低头孢曲松在老年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二)基于药物分布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1.平衡透析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显示原儿茶醛、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2.体外超滤法实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可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竞争性结合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实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和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单体化合物与HSA结合方式以静态猝灭为主,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化合物可显着降低头孢曲松的静态猝灭结合参数,具体结合位点需进行分子对接考察。(三)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1.多次联合用药显着增加头孢曲松的尿液排泄量和累积排泄分数,头孢曲松的胆汁排泄量有增加趋势,这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头孢曲松血药浓度降低的作用途径。2.多次联合用药有增加肾小球滤过的趋势,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头孢曲松血药浓度降低的作用途径之一。3.联合用药对大鼠肾脏摄取型转运体rOat1、rOat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对外排型转运体rB crp、rMrp4的基因表达也没有显着影响,但是能显着增加rMrp2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丹红注射液可诱导HEK293细胞MRP2的基因表达,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向尿液中外排头孢曲松增加,导致头孢曲松尿液排泄量增加,血药浓度减少。4.联合用药显着增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的尿液排泄量,原因可能是高浓度头孢曲松从胆汁排泄,抑制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从胆汁排泄,代偿性增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尿液排泄量。临床意义在成年和老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能显着降低头孢曲松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且联合用药与单用组的头孢曲松Cmax和AUC不等效,说明联合用药会影响头孢曲松的生物等效性,建议继续考察不同给药方案对头孢曲松的药动学影响,临床联合用药时注意监测头孢曲松的血药浓度。四、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药效学是药物相互作用关注的终点,本章基于两者的主要药效,研究了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效学相互作用。(一)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丹红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3593表现出较弱的抑菌作用,对临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与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和头孢吡肟体外联合药敏主要表现为相加和协同作用。(二)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1.在使用丹红注射液的过程中联合使用头孢曲松,能够显着增加成年大鼠体内国际化标准比值、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活化凝血酶时间,降低血清TxB2水平,但对抗血小板功能没有显着影响。2.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能够显着增强老年大鼠体内抗凝血功能、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功能,显着降低系统炎症因子水平,但与单用丹红注射液组或单用头孢曲松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临床意义在成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能显着增加丹红注射液酚酸类成分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联合用药与单用丹红注射液组的Cmax和AUC不等效,药效学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增强丹红注射液在成年大鼠体内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因此临床联合用药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在老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不显着影响丹红注射液在老年大鼠的体内抗凝血、抗血栓、改善血流变等方面的作用。
郭芳,刘锋,黄玉芳,林爱秀,林丽芳[2](2018)在《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禁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奥硝唑注射液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变化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72017年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奥硝唑配伍禁忌及稳定性研究文献和相关药品说明书,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与奥硝唑注射液发生配伍禁忌的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消化系统药物及部分中药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原因是这些药物与奥硝唑混合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盐析现象、析出游离单体,β-内酰胺环开环裂解等。结论奥硝唑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易与多种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应避免混合使用或序贯使用。
张彬山[3](2018)在《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文中指出传统静脉药物配置,是由护士在治疗室内配置完成,不仅占用了护士大量时间,而且易受污染。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代化医院开始建立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即在符合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操作环境下,由专业的药学人员配置输液。由于PIVAS实行集中配置、集中输送,注射液不能及时送达临床。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物化参数可能发生变化。本课题对拉唑类、抗生素类、糖皮质激素类、H2受体拮抗剂类及其他类共二十五种注射液进行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推测杂质可能结构,并对配伍禁忌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放置不同时间、配置后的注射液的pH值测定,发现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的pH值比固体剂型变化小,即液体剂型注射液更加稳定。其中固体剂型药物拉唑类药物注射液pH值变化率均超过10%,推测可能因为拉唑类药物结构中含有亚砜基,易被氧化成砜基,从而导致酸度增加。通过对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测定,发现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比≥25 μm变化明显。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增加显着,兰索拉唑注射液在放置3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27,雷贝拉唑钠注射液在配置1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33,均已超过药典标准。通过 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分析,发现拉唑类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随放置时间增长而降解明显,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放置12 h后,主要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均低于90%,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放置8 h后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低于90%;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刚配置完成,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就已经低于90%。借助于MS(Mass Spectrometry),推测出AMLZ-1(奥美拉唑钠降解的杂质)等16种降解杂质的可能结构。综上,注射液配置完成后,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成分含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拉唑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变化较为明显,不宜久放,建议配置后立即输注到病人体内。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发现正负离子相互作用、pKa及化学反应是影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三个关键因素,当配伍药物电离后的主要成分所带电荷相反时,容易相互吸引,导致聚沉;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分子pKa相差大于3.6时,较容易沉淀;部分药物之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也应引起临床注意。
王纯叶,王婷,李文斌,詹云丽,贾利红[4](2017)在《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的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的稳定性。方法:测定两药配伍后的pH,溶液颜色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曲线变化及含量变化。结果:头孢他啶奥硝唑混合液质量比为1∶25,1∶50,1∶100时,分别在40,45,48min颜色由微淡黄色变为淡粉红色,随着时间延长混合液颜色逐渐加深。奥硝唑头孢他啶混合液质量比1∶400,1∶800,1∶1 600,3h内混合液无颜色变化。以上两种模拟临床序贯静滴顺序的混合液峰型,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时配伍后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临床药师建议先静滴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再序贯静滴头孢他啶。
朱立柱[5](2015)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我们在意识到其优点的同时,还要清楚的了解到由于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中医药物与某些注射液使用就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临床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本文主要通过四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0.9%氯化钠注射液、5%或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配伍情况,对其配伍稳定性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研究为临床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提供最新依据。
盛高峰,刘佳[6](2015)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4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4种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氨茶碱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并考察外观及p H值变化。结果: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上述4种药物配伍6 h内溶液外观以及4.5 h内p H值和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维生素C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配伍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头孢唑肟钠的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实际应用中宜在配伍后4 h内滴注完毕。
李文杰[7](2015)在《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与常用抗菌药物配伍问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与抗菌药物配伍出现的问题,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床报告病例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果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与有些抗菌药物配伍,会出现药液变色、浑浊、沉淀、不溶性微粒增加、p H改变、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等现象,配伍不当还会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不宜盲目与抗菌药物配伍使用。
汪笑秋[8](2013)在《头孢类抗菌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头孢类抗菌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杀菌活力强、耐酸、耐酶、疗效高、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人类战胜各种细菌感染作出了极大贡献。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抗菌特点、临床配伍稳定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王诗鸿,王秀中[9](2013)在《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的配伍禁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的配伍禁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国内公开发表的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多种药物配伍后,会出现溶液浑浊、沉淀等现象。溶液的pH值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联合使用。
何培根,闵新文,郑芳,刘菁,朱雪松[10](2011)在《头孢替唑钠、盐酸头孢甲肟在5%转化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文中提出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替唑钠、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分别与5%转化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温(25±1)℃下,将两种注射用抗生素分别与5%转化糖注射液配伍,在8 h内,观察各配伍溶液的pH和外观变化,并采用HPLC法测定各配伍溶液中主药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8 h内,盐酸头孢甲肟、头孢替唑钠与5%转化糖注射液配伍后,头孢替唑钠的pH、外观和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盐酸头孢甲肟的pH及含量变化较大,配伍溶液颜色逐渐加深。结论在室温(25±1)℃条件下、8 h内,注射用头孢替唑钠与5%转化糖注射液的配伍液稳定;从医疗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提倡盐酸头孢甲肟与5%转化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二、头孢甲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孢甲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联合应用现状 |
一、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临床联合用药现状 |
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临床联合用药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及头孢菌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文献研究 |
一、丹红注射液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联合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二、基于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联合用药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
一、单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二、多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三、单次和多次联合用药对老年大鼠体内头孢曲松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药物分布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
一、平衡透析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酚酸类成分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 |
二、头孢曲松与丹红注射液主要酚酸类成分竞争性结合人血清白蛋白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
一、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尿液和胆汁排泄的影响 |
二、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
三、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肾小管分泌的影响 |
四、联合用药对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尿液排泄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研究 |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
一、丹红注射液抗菌作用筛选 |
二、丹红注射液与头孢类联用对临床MRSA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
一、联合用药对成年大鼠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
二、联合用药对老年大鼠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禁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产生配伍反应的现象情况 |
2.2 配伍药物使用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3)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
1.1.1 建立PIVAS的背景 |
1.1.2 PIVAS的概念 |
1.1.3 PIVAS的作用与意义 |
1.2 国内外PIVAS发展状况 |
1.3 配置效期的提出 |
1.4 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
1.4.1 注射液pH值研究 |
1.4.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
1.4.3 注射液主要成分含量研究 |
1.4.4 注射液配伍禁忌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pH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注射液配置 |
2.3.2 注射液pH值的测量 |
2.4 实验结果 |
2.4.1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
2.4.2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
2.4.3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2.4.4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2.4.5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与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注射液的配置 |
3.3.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测量 |
3.4 实验结果 |
3.4.1 放置时间对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2 放置时间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3 放置时间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4 放置时间对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4.5 放置时间对其他种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放置时间对药物主要成分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注射液的配置 |
4.3.2 含量测定 |
4.4 实验结果 |
4.4.1 抗生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2 拉唑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4 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4.5 其他种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射液降解杂质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注射液配置 |
5.3.2 测试条件 |
5.4 实验结果 |
5.4.1 拉唑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5.4.2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5.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配伍禁忌现象 |
6.3 配伍禁忌分析 |
6.3.1 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对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 |
6.3.2 化学反应对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
6.3.3 pKa对配伍稳定性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检测波长确定 |
2.2 空白对照液配制 |
2.3 标准曲线绘制 |
2.4 加样回收试验 |
2.5 模拟临床配伍溶液的制备 |
2.5.1 配伍一 |
2.5.2 配伍二 |
2.6 配伍稳定性试验 |
2.6.1 混合液外观及p H变化 |
2.6.2 配伍液含量及吸收曲线变化 |
3 讨论 |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1.1 头孢拉定 |
1.2 头孢硫脒 |
1.3 头孢唑林钠 |
2 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2.1 头孢呋辛钠 |
2.2 头孢西丁钠 |
2.3 头孢甲肟 |
3 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3.1 头孢哌酮钠 |
3.2 头孢唑肟钠 |
3.3 头孢他啶 |
4 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6)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4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3]与结果 |
2.1 含量测定 |
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2.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3 日内精密度试验 |
2.1.4 日间精密度试验 |
2.1.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1.6 重复性试验 |
2.1.7 与3种常用溶剂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
2.1.8 与4种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
2.2 外观考察 |
3 讨论 |
(7)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与常用抗菌药物配伍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青霉素类药物 |
2头孢菌素类药物 |
3喹诺酮类药物 |
4硝咪唑类药物 |
5其他抗菌药物 |
(8)头孢类抗菌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特点 |
2 临床配伍应用 |
3 配伍所致不良反应 |
4 结语 |
(9)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的配伍禁忌(论文提纲范文)
1 盐酸氨溴索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
2 与盐酸氨溴索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 |
2.1 抗菌药物 |
2.1.1 青霉素类 |
2.1.2 头孢菌素类 |
2.1.3 其他抗生素 |
2.2 消化系统药物 |
2.3 中成药制剂 |
2.4 其他药物 |
3 可与盐酸氨溴索配伍的药物 |
3.1 维生素类 |
3.2 抗菌药物 |
4 讨论 |
四、头孢甲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D]. 张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禁忌分析[J]. 郭芳,刘锋,黄玉芳,林爱秀,林丽芳. 海峡药学, 2018(07)
- [3]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D]. 张彬山. 厦门大学, 2018(07)
- [4]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的稳定性考察[J]. 王纯叶,王婷,李文斌,詹云丽,贾利红. 中国药师, 2017(08)
-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J]. 朱立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79)
- [6]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4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 盛高峰,刘佳. 中国药房, 2015(14)
- [7]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与常用抗菌药物配伍问题分析[J]. 李文杰. 中国药业, 2015(03)
- [8]头孢类抗菌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进展[J]. 汪笑秋. 中国药业, 2013(09)
- [9]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的配伍禁忌[J]. 王诗鸿,王秀中.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02)
- [10]头孢替唑钠、盐酸头孢甲肟在5%转化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 何培根,闵新文,郑芳,刘菁,朱雪松. 安徽医药,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