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频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

异频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

一、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论文文献综述)

丁泽智[1](2019)在《固体除湿床除湿及微波再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迅猛,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空调因能够调节改善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空调作为建筑耗能大户,消耗将近一半的总建筑物能量供给。在空调系统中,除湿过程的能耗较高,除湿过程中,降低除湿过程的能耗对我国建筑节能以及降低碳排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再生过程是固体除湿系统运行循环的重要环节,它能对固体除湿材料除湿过程的除湿性能及除湿系统的能效比造成影响。供冷除湿系统的多个环节中,固体除湿材料的再生能耗占据了整个系统大部分能耗,故再生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的形式和来源会直接影响除湿冷却技术的节能和运行效果。微波再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再生方式。本文设计一种固体除湿床,利用固体除湿材料硅胶的吸附功能对湿空气进行除湿,再生过程利用微波辐射固体除湿材料硅胶,并测试了不同温度与湿度条件下固体除湿床的除湿性能;不同微波功率与除湿材料质量下固体除湿床的再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除湿过程中,除湿开始阶段,8种工况除湿量均处于最大值,在前150min内除湿量急剧下降,150min后下降速率慢慢减弱,最终处于稳定状态。最大的除湿效率为73.65%,出现在工况二(进口空气温度20.1℃,相对湿度96.9%)条件下除湿的开始阶段,固定除湿床有效除湿时间为300min。通过分析固定除湿床在除湿过程中的逐时除湿量变化规律,获得了其除湿计算模型,其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为15.59%。在再生过程中,随着微波功率的减少,除湿材料硅胶质量变化对降低干基含水率的作用减弱,微波功率是除湿材料硅胶再生时干基含水率、最大再生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微波功率是影响最大再生度的主要因素,其次除湿材料质量与最大再生度有密切关系。12种再生测试工况中,达到稳定时工况4的干基含水率最低为5.08%;并且工况4的最大再生速率也最大为61.33g/(kg·min);再生测试工况8达到稳定时的最大再生度最大为60.10%;再生度达到20%时,工况12的单位能耗最小为0.22kW·h/kg。本文建立了除湿及再生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对Page模型和Wang and Singh模型进行拟合,得出微波辐射下的再生过程可以用Page模型和Wang and Singh模型来预测,并且通过验证,得出Page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9.19%,Wang and Singh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0.05%。

郑丽娜,辛嘉英,王艳,陈林林,夏春谷[2](2017)在《微波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微波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微波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包括对酶催化反应速度与转化率或产率的影响,对酶促反应选择性与专一性的影响,对酶结构和活性的影响.总结了研究微波效应的几种技术方法及其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情况.

王晓红[3](2016)在《亚甲基丁二酸型水性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溶剂型涂料VOC含量较高,在制造和施工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并且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伴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环境友好型水性涂料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保型水性醇酸树脂作为合成水性涂料主要成膜物质,其性能优异,应用和研发的空间十分广阔。水性单体则是合成水性醇酸树脂必不可少的单体物质,水性单体可以引入水性基团,为醇酸树脂提供水溶性质。然而目前常用的水性单体大都含有苯环,存在一定的毒性。因此以生物质来源的亚甲基丁二酸(IA)的衍生物—甲基丁二酸-5-磺酸钠(ISNa)作为一种新型水性单体合成水性醇酸树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环境效益。本课题以亚甲基丁二酸(IA)及其磺化产物甲基丁二酸-5-磺酸钠(ISNa)和1,4-丁二醇(BD)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缩聚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水性聚酯——聚(亚甲基丁二酸丁二醇-co-亚甲基丁二酸-5-磺酸钠丁二醇酯)(PBIINa)。研究中考察了IA与ISNa摩尔配比、催化剂使用量、催化剂类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参数对PBIINa性质的影响。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表征,并检测PBIINa在水中的溶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酯化温度180℃、nBD:n(IA+ISNa)=1.05、nISNa:nIA=0.2,催化剂为SnCl2,摩尔用量为0.18%IA的条件下,酯化5h,然后在压力为-0.1MPa的条件下,160℃缩聚2.5h所制得PBIINa分子量为1326g/mol,水溶性较好。FT-IR和1H-NMR分析表明产物为预期的PBIINa。将PBIINa制成水分散体系,探讨了传统的常规加热和使用微波方式加热对其固化成膜的影响,通过分析固化膜的厚度、表面硬度、附着力、耐水性、接触角等性能,考察了这两种方式成膜的工艺条件。固化膜性能测试表明,采用传统加热方式,在PBIINa含量为30%,固化温度为70℃,固化时间4h,固化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1)用量为PBIINa用量的0.3%,此条件下固化膜的性能达到最佳,其中膜厚为21.8μm、硬度达到5H,附着力为1级、耐水性6h。而同样条件下,微波加热固化成膜,仅需20min,时间为传统加热方式的1/12,大幅度提高了固化效率。最后采用FT-IR测试PBIINa固化前后的特性吸收峰的变化,用热失重分析(TGA)研究漆膜的热性能。FT-IR图谱测试表明PBIINa分子中的-C=C-发生交联固化反应,而且涂膜也基本完全固化。TGA分析表明漆膜在219.6°C时开始分解,分解速率为-12.37%/min,389.3°C为最大热分解速率点,最大热分解速率为-32.61%/min,漆膜耐热性能良好。

熊攀[4](2014)在《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微波应用于稠油降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微波作用于稠油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粘度,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造成其效果不够稳定。频率作为微波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影响微波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然而由于设备的限制,使得微波频率在提升稠油降粘效果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微波频率对于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和机理,这对提高稠油的微波降粘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采用27MHz、235MHz、470MHz、915MHz和2450MHz等5个不同频率的微波处理脱水稠油,测定并对比处理前后油样的粘度,探究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继而利用均匀设计法通过对不同微波参数(作用频率、功率、时间)下处理脱水稠油的实验,分析了微波参数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不同频率微波处理含水稠油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微波频率对含水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论文还根据现有的微波场中稠油的温度分布模型,建立了微波频率与胶质沥青质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确定了胶质沥青质温度与微波频率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微波和稠油理论并结合试验和模型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微波频率引起稠油降粘效果变化的根本原因。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微波频率对稠油的降粘效果具有明显的改变,在27MHz2450MHz范围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微波存在一个频率点,由于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的作用,使得处于其中的胶质沥青质温升达到一个极大值,引发更多的胶质和沥青质发生裂解反应,从而得到最佳的稠油降粘效果。

李海风[5](2014)在《靛蓝的电化学还原研究》文中提出虽然还原染料传统的化学染色工艺比较成熟、操作相对简单,但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不仅给染整行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而电化学法则以清洁的电子代替化学还原剂,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化学品的用量,减少了废液的排放和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电化学法在未来的染色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电解法研究了靛蓝的间接和直接电化学行为,对其在碳毡电极上的还原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同时,还利用超声循环伏安法和超声辅助电解实验研究了超声对靛蓝还原的作用机理,初步探讨了超声起促进作用的原因。此外,又利用SEM和BET分别对碳毡表面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了研究和测定,并结合电解效果分析讨论了碳毡能提高电流效率的原因。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可获得如下结论:(一)以Fe-TEA络合物为媒介,碳毡为阴极材料,不锈钢网为阳极材料,采用H型电解槽研究了不同实验参数对靛蓝间接电还原的电流效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靛蓝的初始浓度0.07mol·L-1,电流密度为1A·dm-2,反应温度为50℃,碳毡的厚度为10mm。实验表明靛蓝在该体系下可完全被还原成隐色体,电流效率最高可达78.45%。在本实验所采用的条件下,对电解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电流密度。此外,我们还将上述最佳工艺参数应用于初步放大电解,实验中采用板框式电解槽,在流速为160L·h-1时得到的电流效率为57.24%。(二)靛蓝的直接电还原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主要的阻力在动力学传质上。以碳毡为阴极,不锈钢网为阳极,采用H型电解槽进行直接电还原实验,初步对影响靛蓝还原效果的实验参数(如电流密度、pH和反应温度等)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电流密度是影响电流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得到的最高电流效率为52.32%。将直接和间接电解实验相结合,通过验证实验,证明了直接电还原的自由基机理是间接电解实验中期阶段电流效率显着升高的主要原因。(三)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靛蓝在不同电极(玻碳和碳毡)上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玻碳相比,碳毡电极上的峰电流密度显着增强,其伏安响应是玻碳的20-30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碳毡表面,发现它是由许多碳纤维构成,纤维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微孔,这些微孔的孔径比扩散层的厚度要大。又利用BET法测得碳毡的比表面积为7289cm2·g-1。总之,这种表面孔隙结构不仅可以为电化学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增强碳毡在电解过程中的催化性能,还能提高靛蓝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的电流密度。(四)采用不同的电极材料(不锈钢网、泡沫铜和碳毡),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对靛蓝进行超声和不加超声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能显着提高电流效率。利用超声探针技术研究超声对还原作用的影响机理中发现,Fe3+的还原峰非常显着,实现了电子在Fe2+与靛蓝颗粒之间的快速传递,即加快了靛蓝的还原过程,这说明超声条件下靛蓝还原速率明显提高的原因是超声对Fe3+的还原过程的促进。此外,采用激光粒度仪对超声和不超声处理的靛蓝颗粒进行粒度分析,实验发现超声后的靛蓝粒径分布更均匀且颗粒更小,证明超声可以将靛蓝大颗粒粉碎,使其粒径均匀分布在1~l0μm之间。

邱静[6](2012)在《酯类液晶中间体的微波辅助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波作为一种加热方式和传输介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和传统加热相比,微波加热具有高效、环保、易操作等特点。1986年Gedye等发表了第一篇将微波运用于有机合成中的报道,之后,微波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大量增加,并发展为微波辅助有机合成(MAOS)这个新领域。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综述了微波加热原理及近年来微波促进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进展,从不同的反应类型加以概括,并主要介绍了液晶及酯类液晶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以烯丙基溴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反应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乙醇-水、乙二醇、DMF-水为溶剂,优化了微波辐射下的反应温度、时间和功率,得出微波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80℃、辐射功率80W、乙醇-水作溶剂。并进行常规加热和微波辐射下的对比,在相同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来对比两种加热方式下各个时间点的反应产率。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时的产率高于常规加热,温度越高,微波下的产率较常规下的产率提高越明显。第三部分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烯丙基溴的反应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溶剂中(丙酮、DMF、乙醇-水、乙二醇、DMF-水)对比了常规油浴加热和微波加热下的反应产率,结果发现两种加热方式下的产率相差不明显,微波不能明显促进有机反应的进行。第四部分以3-氯丙醇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反应为研究对象,优化了微波加热下的反应条件(温度、溶剂、功率),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将常规油浴加热和微波辐射加热下的产率进行对比考察。温度越高,微波下的产率较常规下的产率提高越明显;在控制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微波加热时的产率高于常规加热,提高了约418%,表明微波对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以2-溴乙醇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反应为研究对象,在反应温度80℃下,对比了不同溶剂下(乙醇-水、乙二醇、DMF-水)不同反应时间点的产率,并优化了微波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下的产率较高于常规加热下的产率,两种加热条件下的反应趋势一致,说明微波并没有改变反应历程。其中,乙二醇为反应溶剂时微波下的产率最高且较常规加热下的产率提高最为明显。

毛桃嫣[7](2010)在《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N-甲基二乙醇胺与溴代十二烷为原料,分别采用了微波和无溶剂合成的方法,合成了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DBMAC)。经IR和1H NMR分析鉴定了产物的结构。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SM)建立了反应转化率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对微波合成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溶剂体积为6.90mL,微波功率为636W,反应时间为23min,转化率为92.18%。该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合成时间仅为传统方法的5.48%。无溶剂合成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90℃,反应时间为150min,反应物的摩尔比为1:1,转速为200 r·min-1,转化率为90.2%。将产品进行放大研究,提出了影响放大合成过程和产率的温度梯度及浓度梯度、反应周期等因素的解决方案。对产物的表面性能和应用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得到其表面张力为24.2N·m-1,临界胶束浓度为1.67×10-4mol·L-1,克拉夫点小于0℃,熔点为111.2-111.9℃;其增溶性能、再润湿力很好,有一定的乳化性能、发泡力和柔软性能,以及其对织物白度的影响较小。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分别在微波作用以及传统加热两种方式下,通过在不同的沸腾温度下反应,获得微波合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分析微波作用。结果表明,微波的作用没有改变反应级数,两种情况下都是一级反应。微波作用下的活化能为Ea=41.44kJ /mol;而传统加热的活化能为Ea =61.21 kJ /mol。本实验研究提出以单位时间单位容积内,微波作用下反应物的变化量减去相同温度条件下传统加热时的变化量,作为微波对反应速率的贡献量△(-rA )的概念。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反应时间越短,即反应物浓度越高,微波对反应速率的贡献量△(-rA)就越大;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越低,微波对反应速率的贡献量△(-rA)就越大。

蔡高[8](2010)在《微波辅助芳香胺与丙烯酸酯的aza-Michael反应及其“非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如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产率、减少副产物及简化反应步骤等。有关微波促进化学反应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微波作用下是否存在微波“非热效应”及微波“非热效应”如何作用于反应体系等问题均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以芳香胺与丙烯酸酯的aza-Michael反应为研究对象,采用动力学方法和同步冷却技术两种方式对微波“非热效应”进行探讨。在苯并咪唑的合成反应中对微波辐射下的“溶剂效应”进行考察。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芳香胺与丙烯酸酯的aza-Michael反应为研究对象,利用动力学方法考察相同实验条件下,微波作用和常规加热两种方式下的反应产率和反应速率的差别,从而讨论微波辐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相同实验条件下,微波作用和常规加热两种方式下的反应产率相近,微波作用略高,两者差距仅为5-15%;微波作用和常规加热两种方式下的反应速率常数无显着差异,微波作用略高,速率常数比值介于1.089-1.386。邻甲基苯胺与丙烯酸酯的反应速度最慢,但两种实验方式下的速率常数比值却最大,微波可能对于慢反应作用更显着。当反应温度为60℃时,两种方式下的速率常数比值较70℃时的比值大,较低的反应温度更易体现出微波效应。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aza-Michael反应的实验中未发现微波“非热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展开的。以苯胺与丙烯酸乙酯的aza-Michael反应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同步冷却微波反应装置,考察微波辐射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微波“非热效应”是否存在。分别实验了同步冷却微波反应、微波反应及常规反应三种实验条件。在同步冷却微波反应中,实验的最高温度及平均温度均低于其他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对应温度数值,却获得了最高的产率。微波实际作用功率的大小与实验结果密切相关。将同步冷却技术引入苯胺与丙烯酸乙酯的aza-Michael反应中,微波辐射下未观察到微波“非热效应”的作用。第三部分以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为研究基础。微波作用下考察了在5种溶剂中回流反应苯并咪唑的合成结果,进而探讨微波作用下的“溶剂效应”。邻苯二胺与对甲基苯甲醛等物质的量混合,空气作用下生成了单取代苯并咪唑和双取代苯并咪唑两种产物。两者的产率和分配比例在不同溶剂中存在显着的差异。溶剂的介电损耗值、沸点及质子化效率等共同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单取代苯并咪唑的合成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氧化步骤,双取代苯并咪唑的形成受溶剂质子化效率影响更显着。

陈新秀,徐盼,夏之宁[9](2009)在《微波辅助有机合成中“非热效应”的研究方法》文中指出微波作为一种新颖的加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有机合成的效率。对于微波促进有机合成反应机理,人们提出了它具有"非热效应"。本文从微波对分子的影响、微波光量子对化学键的影响以及微波对化学反应的影响3个方面,对"非热效应"存在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从理论、实验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对"非热效应"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进行了综述。

张志斌,周兰香,李幼荣,严长浩,张明[10](2000)在《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文中提出在不同频率低功率微波连续辐照常压回流条件下 ,苯胺与二硫化碳发生缩合反应 ,与常规回流方法相比 ,虽然温度未变 ,但 1 GHz,50 m W微波可使反应速度提高 5倍 ,产率提高至 88.2 % ,表明化学反应对微波频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微波对该化学反应存在非致热作用

二、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除湿床除湿及微波再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波除湿的原理及特点
        1.2.1 微波除湿原理
        1.2.2 微波除湿的特点
    1.3 微波除湿技术研究状况
        1.3.1 微波除湿的动力学模型
        1.3.2 微波除湿的能耗分析
        1.3.3 微波除湿的非热效应
    1.4 微波除湿再生技术与其它除湿技术结合
    1.5 当前微波再生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实验测试装置及系统
    2.1 固定除湿床的工作原理
    2.2 实验测试装置
        2.2.1 固定除湿床结构
        2.2.2 实验测试平台
        2.2.3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实验测试方案
        2.3.1 测点布置
        2.3.2 实验步骤及测试工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除湿性能测试分析
    3.1 瞬时除湿量
    3.2 除湿效率
    3.3 除湿速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除湿计算模型建立与验证
    4.1 模型的建立
    4.2 除湿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性能测试分析
    5.1 干基含水率
        5.1.1 不同除湿材料质量下的干基含水率
        5.1.2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干基含水率
    5.2 再生速率
        5.2.1 不同除湿材料质量下的再生速率
        5.2.2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再生速率
    5.3 再生度
        5.3.1 不同除湿材料质量下的再生度
        5.3.2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再生度
    5.4 单位能耗量
        5.4.1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单位能耗量
        5.4.2 不同除湿材料质量下的单位能耗量
    5.5 能量利用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生模型建立与验证
    6.1 再生模型的建立
    6.2 再生模型的验证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微波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微波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辐射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1 微波辐射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1.1 酶解反应
        1.1.2 酯化反应
        1.1.3 转酯反应
        1.1.4 其它反应
    1.2 微波辐射对选择性与专一性的影响
    1.3 微波辐射对酶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2 微波效应及其机理
    2.1 微波“热效应”
    2.2 微波“非热效应”
    2.3 微波与酶的协同效应
3 微波效应的研究方法
    3.1 同步升温比较法
    3.2 低功率微波辐射法
    3.3 微波辐射同步制冷法
    3.4 分离微波热效应法
4 结论

(3)亚甲基丁二酸型水性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涂料概述
        1.1.1 涂料定义
        1.1.2 涂料的作用
        1.1.3 涂料发展概况
        1.1.4 绿色涂料
        1.1.5 涂料的水性化
    1.2 水性涂料
        1.2.1 水性聚氨酯涂料
        1.2.2 水性聚丙烯酸酯涂料
        1.2.3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
        1.2.4 水性醇酸树脂涂料
    1.3 水性醇酸树脂
        1.3.1 水性醇酸树脂的分类
        1.3.2 水性醇酸树脂的特点
        1.3.3 醇酸树脂的水性化方法
        1.3.4 水性醇酸树脂的合成原料
        1.3.5 水性醇酸树脂合成原理
        1.3.6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水性涂料交联固化机理
        1.4.1 多异氰酸酯交联体系
        1.4.2 环氧基交联体系
        1.4.3 甘脲的缩醛及醚化反应
        1.4.4 氮丙啶交联体系
        1.4.5 碳二亚胺交联体系
        1.4.6 乙酰乙酰基与多元胺交联体系
        1.4.7 Michael加成反应交联体系
        1.4.8 不饱和脂肪酸中双键的自氧化交联
    1.5 微波化学
        1.5.1 微波化学概述
        1.5.2 微波加热机理
        1.5.3 微波效应
        1.5.4 微波固化
        1.5.5 微波固化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PBIINa的合成与表征
    2.1 原料与仪器
        2.1.1 原料及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PBIINa的合成
    2.3 分析与表征
        2.3.1 酸值、羟值、数均分子量的测定
        2.3.2 酯化率的测定
        2.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4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2.3.5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6 聚酯溶解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酯化反应条件对聚酯合成的影响
        2.4.2 缩聚条件对聚酯合成的影响
        2.4.3 PBIINa的水溶性测定
        2.4.4 PBIINa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PBIINa的传统热固化及固化膜性能研究
    3.1 原料与仪器
    3.2 漆膜制备方法
    3.3 测试方法
        3.3.1 粘度测定
        3.3.2 漆膜厚度的测定
        3.3.3 漆膜硬度的测定
        3.3.4 漆膜附着力的测定
        3.3.5 漆膜耐水性的测定
        3.3.6 接触角测试
        3.3.7 红外光谱(FT-IR)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IINa含量对固化膜状态的影响
        3.4.2 固化温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4.3 固化时间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4.4 固化剂用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3.4.5 PBIINa固化前后的FT-IR图谱
    3.5 本章小结
4 PBIINa的微波热固化及固化膜性能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测试方法
        4.3.1 PBIINa固化膜性能的测试
        4.3.2 接触角测试
        4.3.3 热重分析(TGA)
        4.3.4 FT-IR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波加热时间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4.2 微波功率对漆膜的影响
        4.4.3 PBIINa微波固化前后的FT-IR图谱
        4.4.4 PBIINa固化漆膜的TG图谱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的微波降粘研究现状
        1.2.2 频率影响微波作用效果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稠油与微波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稠油
        2.1.1 稠油概念及分类
        2.1.2 稠油的组成
        2.1.3 稠油的粘度及其致粘因素
    2.2 微波
        2.2.1 微波简介
        2.2.2 微波加热
        2.2.3 微波频率及磁控管
        2.2.4 电介质极化
第三章 微波辐射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 实验内容
        3.2.1 不同频率微波处理脱水稠油实验
        3.2.2 均匀设计实验
        3.2.3 不同频率微波处理含水稠油实验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频率微波处理脱水稠油实验结果及分析
        3.3.2 均匀设计实验结果及分析
        3.3.3 不同频率微波处理含水稠油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规律的理论研究
    4.1 微波频率与沥青质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4.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1.3 数学模型的计算
        4.1.4 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4.2 微波频率影响稠油降粘效果的理论分析
        4.2.1 稠油微波处理的降粘机理分析
        4.2.2 微波频率引起稠油降粘效果变化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5)靛蓝的电化学还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靛蓝的介绍
    1.3 靛蓝的生产
        1.3.1 植物靛蓝的制取
        1.3.2 合成靛蓝的生产
    1.4 还原染色技术的研究
        1.4.1 化学还原
        1.4.2 电化学还原
        1.4.3 超声电化学还原
        1.4.4 国内外电化学染色和超声电化学的研究现状
        1.4.5 其他环保染色新技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2.1 电极材料的表征
    2.2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电解实验
        2.2.1 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2.2.2 恒电位电解法
        2.2.3 恒电流电解法
        2.2.4 超声电化学法
    2.3 电位滴定
    2.4 化学试剂
    2.5 常用仪器
第三章 靛蓝的间接电化学行为与讨论
    3.1 引言
    3.2 碳毡的表面结构
        3.2.1 SEM表征
        3.2.2 BET测定
    3.3 靛蓝的循环伏安行为
        3.3.1 Fe(Ⅲ)- TEA中靛蓝的循环伏安行为
        3.3.2 扫描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3.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4 靛蓝在不同电极上循环伏安行为
    3.4 靛蓝的间接电还原
        3.4.1 电流密度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靛蓝浓度的影响
        3.4.4 碳毡厚度的影响
        3.4.5 电解实验的放大
    3.5 超声电化学的应用
        3.5.1 超声辅助电还原靛蓝
        3.5.2 超声循环伏安的研究
        3.5.3 超声对靛蓝颗粒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靛蓝的直接电还原行为与讨论
    4.1 引言
    4.2 靛蓝的循环伏安行为
        4.2.1 加入保险粉后靛蓝的循环伏安行为
        4.2.2 扫描速度对反应的的影响
        4.2.3 靛蓝在不同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4.3 靛蓝的直接电还原
        4.3.1 以电流密度(J_0)为变量,直接电还原靛蓝
        4.3.2 以反应温度变量,直接电还原靛蓝
        4.3.3 以NaOH的浓度为变量,直接电还原靛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酯类液晶中间体的微波辅助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波电磁辐射
        1.1.1 微波辐射加热的理论基础
        1.1.2 微波仪器的发展
        1.1.3 微波促进的有机合成反应
    1.2 液晶
        1.2.1 液晶简介
        1.2.2 酯类液晶及其合成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2 微波辅助液晶中间体 4-烯丙氧基苯甲酸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产物纯品的制备与表征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微波条件优化
        2.2.5 微波与常规加热下产率的对比
        2.2.6 HPLC 分析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波条件优化
        2.3.2 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下反应产率的比较
    2.4 结论
3 微波辅助合成 4-烯丙氧基苯甲酸乙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产物的制备
        3.2.3 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对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下反应条件的选取和控制
        3.3.2 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下产率的比较
    3.4 结论
4 微波辅助合成 4 -羟丙氧基苯甲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产物纯品的制备
        4.2.3 产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4.3 实验过程与讨论
        4.3.1 4-羟丙氧基苯甲酸的微波条件优化
        4.3.2 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对比
    4.4 结论
5 微波辅助合成 4-羟乙氧基苯甲酸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产物纯品的制备
        5.2.3 产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5.2.4 微波条件优化
        5.2.5 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对比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波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5.3.2 常规和微波加热对比结果
    5.4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B. 目标化合物的的 IR、1HNMR 图谱

(7)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1.1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1.2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合成方法
        1.1.3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合成的研究现状
        1.1.4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 微波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
        1.2.1 微波定义
        1.2.2 微波热效应
        1.2.3 微波非热效应
        1.2.4 微波非热效应的相关机理依据
        1.2.5 微波非热效应的研究方法
        1.2.6 微波非热效应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3 无溶剂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无溶剂有机合成的研究进展
        1.3.2 无溶剂有机反应的优点和不足
        1.3.3 无溶剂有机合成的应用前景
    1.4 本课题立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微波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物纯度的测定
        2.3.2 产物结构的表征
        2.3.3.1 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3.3.2 核磁共振分析
        2.3.3 单因素优化试验
        2.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第三章 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微波合成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的确定和温度的选择
        3.3.2 微波辐射的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反应动力学
        3.3.3 传统加热的不同温度条件下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反应动力学
        3.3.4 微波效果作用分析
第四章 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无溶剂合成及其放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物纯度的测定
        4.3.2 产物结构的表征
        4.3.3 单因素优化试验
        4.3.4 放大实验研究
第五章 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产物表面活性的测定
        5.3.2 产物常规应用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文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微波辅助芳香胺与丙烯酸酯的aza-Michael反应及其“非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微波辅助有机合成的研究进展
        1.1.1 微波加热的理论基础
        1.1.2 微波效应的研究进展
        1.1.3 微波促进有机合成
        1.1.4 微波辅助有机合成中的新技术
    1.2 微波辅助aza-Michael 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微波辅助合成苯并咪唑的研究进展
    1.4 微波辅助有机合成的发展前景
    1.5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2 微波辅助芳香胺与丙烯酸酯快速反应及“非热效应”的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波辅助苯胺与丙烯酸乙酯快速反应的条件优化
        2.4.2 醋酸催化aza-Michael 反应的机理探讨
        2.4.3 微波作用和常规加热下反应条件的选取和控制
        2.4.4 微波作用和常规加热下反应产率的比较
        2.4.5 微波作用和常规加热下反应动力学的比较
        2.4.6 微波对不同结构反应的影响
    2.5 结构表征
        2.5.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及结果
        2.5.2 核磁共振氢谱测定条件及结果
    2.6 结论
3 同步冷却微波辅助苯胺与丙烯酸乙酯aza-Michael 反应中的“非热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装置图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4 微波辅助苯并咪唑合成中的“溶剂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 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4.3.2 结构表征
        4.3.3 反应机理探讨
    4.4 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微波辅助芳香胺与丙烯酸酯快速反应及“非热效应”的动力学研究
        5.1.2 同步冷却微波辅助苯胺与丙烯酸乙酯aza-Michael 反应中的“非热效应”研究
        5.1.3 微波辅助苯并咪唑合成中的“溶剂效应”研究
    5.2 后继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附图

(10)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药品
    1.2 实验操作
        1) 二苯硫脲的常规回流制法.
        2) 微波连续辐照下二苯硫脲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
    2.2 常规条件下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3 微波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2.4 微波辐照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

四、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除湿床除湿及微波再生性能研究[D]. 丁泽智.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微波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微波效应的研究进展[J]. 郑丽娜,辛嘉英,王艳,陈林林,夏春谷. 分子催化, 2017(06)
  • [3]亚甲基丁二酸型水性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表征[D]. 王晓红.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4]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熊攀.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5]靛蓝的电化学还原研究[D]. 李海风.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6]酯类液晶中间体的微波辅助合成研究[D]. 邱静. 重庆大学, 2012(03)
  • [7]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毛桃嫣. 广州大学, 2010(05)
  • [8]微波辅助芳香胺与丙烯酸酯的aza-Michael反应及其“非热效应”研究[D]. 蔡高. 重庆大学, 2010(03)
  • [9]微波辅助有机合成中“非热效应”的研究方法[J]. 陈新秀,徐盼,夏之宁. 化学通报, 2009(08)
  • [10]不同频率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J]. 张志斌,周兰香,李幼荣,严长浩,张明.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异频微波辐照合成二苯硫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